2020-09-08 20:14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chéng]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 [lù] 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jiān]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líng]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译文】“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西山兰若的僧房,屋后就是好些茶树和竹丛,春天到了,那茶树在竹叶的掩映下仿佛一夜间就抽出了毛茸茸的芽头。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兴致所至,当下决定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僧亲自干练地进入了茶竹的世界,采下一朵朵如鹰嘴般健壮的茶芽。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一转眼的工夫,茶在僧寮最简单的加工环境里,已经被炒出了满室清香,闻之令人欢喜,迫不及待地取来金沙井的好水。便让好水来催发这新茶吧,原本就是世间的美事。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轻车熟路的煮水,很快在鼎中传来如骤雨松声的信息,备好的茶入鼎,很快煮出期待中的茶汤,茶汤入碗,仿佛把山中的白云装进了碗中,汤花厚薄有致,瞧,碗中还有小花在打转。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茶汤入口,清爽之气喷薄而出,昨夜酒后的头晕脑胀顷刻消散,那份清爽如此有穿透力,瞬间荡涤了胸中烦闷。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为何这茶如此美妙神奇?自然离不开它的出身。《茶经》有云:“阳崖阴林,紫色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好茶都有个向阳而遮阴的山场环境,但今日看来,都比不上竹林遮阴下的茶树之好,看看竹下绿意盎然的青苔就好了,那是温湿度的最好指标。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你要问这新茶的滋味究竟如何,我想说古时的炎帝虽然尝过茶却并不懂得欣赏茶,而《桐君箓》里记载的人间百味也没有茶的滋味。茶的历史虽久远,却并非一开始人们就享受到了茶汤美妙的感觉的。除却药用食用的普世价值,茶自身是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的。那便是从出身开始的美好与恰好,再到工艺的完善与自如,便赋予了茶全新的生命。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且看今日的茶,采的是早春时光里还未完全舒展开的新芽,采下后半点也不耽搁地顺畅地以最简便的方式将茶制好,就连试饮,都是在做好茶的当下。你在茶汤里,会感受到山川独予的韵致,和僧人纯净明朗的内心,大概,年复一年,他们就在窗边静静观望茶树的变化,甚至连它的呼吸都感受得到,所以知道茶做出来的气息。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该如何形容茶汤的香气和色彩呢?当我把茶碗捧在面前,这一碗不仅是饮料,更是带来嗅觉与视觉美好体验的作品本身。送入鼻端的香气,带露绽放的木兰那份清雅甜香也只是微微接近,映入眼帘的茶汤之色,大概仙界水边那剔透的瑶草也比不上,它是翠,是竹林里的春色,是让眼睛为之停留的神采。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禁还是要问,世间产好茶的地方那么多,为何这简短的流程中呈现着茶之至美?寺里的师父说,如此“灵味”不是凡尘轻易可得,它需要“幽寂”的环境,在宁静而无扰的地方,茶树自然地生长,僧人依时而采摘最健康的茶芽,以简便的方式,顺应茶性,为有缘的客人做出一款好茶,那里,封存着茶前世的天资,转化出当下的美妙,现取好水,现煎的茶汤,如是呈现,一切,都在当下。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世间的所谓好茶,离茶人往往很远,精心打包装好,旅途颠簸,舟车劳顿,茶也很疲倦,加上好水不易得,城里大概也就是取的井水,用的铜炉烧水更有铜腥味,再好的茶,到此茶汤也要打折扣。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人们心目中天下最好的早春蒙顶甘露、顾渚紫笋,包好封严,送到各地,风尘仆仆,茶不宁静了。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真正爱茶,真正体验得到茶的自然本真的清爽与通透,必定是这些以云为被以石为床的山里人。因为,他们离茶最近,所以,他们能看到茶的本来面貌。
【赏析】本诗是作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的一首赞茶诗。此诗辞趣翩翩、云霞满纸、活色生香,把茶的采、制、煮、看(茶芽、汤花)尝、闻(炒香、茶香)及其功效都描述的生动形象,整个美妙的画面跃然纸上,宛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同品这上等好茶一样。不仅诗歌本身描述手法独特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描绘了炒青的好处,是我们了解唐代制作炒青的珍贵资料,首次记载了常德以“炒青”方法制作绿茶,更是叙述了佛教茶文化宁静自然的真谛。
《西山兰若试茶歌》赏析在唐代,茶叶虽然是以蒸青团茶为主,但那个时代也出现了炒青。刘禹锡这首诗里反复说道“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就是讲的这种炒青茶。诗歌详尽地描写了茶叶从采摘到炒成、烹煮的整个过程,以及这种炒青的好处,不仅诗歌写的生动感人,而且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制作炒青的珍贵资料。这里的西山,在江苏苏州。西山的茶很珍贵。兰若是寺庙,但是这首诗讲的是苏州的哪个寺庙已经无可查考了。刘禹锡曾经在苏州做过刺史,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和六年至八年(832~834)之间。
诗歌的第一大段,即前面十句,形象地描写了苏州西山炒青的制作情况。从描写的内容看,是诗人到寺庙去拜访和尚,和尚为了招待客人,立即到后檐的茶园采摘刚刚冒出新芽的“鹰嘴”,并且立即炒、煮,那煮出来的效果真是太好了:“骤雨松声人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鼎中茶水的沸腾声,如同松涛乍起;冲到碗里,茶的雾气就像白云一样缭绕,泡沫宛如花一样在碗中浮动。诗句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炒青烹煮以后的美妙效果,所以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兴奋地说:“令人渴吻生津。”诗人刚一闻见那扑鼻而来的香味,隔宿尤存的酒意就顿然消散了,胸中的烦恼也一扫而空了。这一段,细细描写整个过程,但是笔墨又很简练传神,诗人的赞美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第二大段也就是接下来的八句,诗歌宕开一笔,从茶树生长的地方写起,就是宋子娄《东溪试茶录》里说的:“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但是神农氏炎帝虽然尝过百草,而饮茶是起于后世的,所以他不知道这种煎烹的方法,就是后代的陶弘景的《本草序》里说到的桐君,他著的《采药录》也只“说其花叶形色”,而不知其味道。言下之意是,这种现采现炒的方法是今天的新创,所以他再次说道“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赞叹这种新方法的佳妙,既快又好。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的炒青,它的香味连木兰沾露也赶不上,它的颜色比那临波瑶草还要碧绿,真是美不可言了。这一段着重赞美炒青方法的创造,诗人对和尚们的制茶记忆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了景仰。
第三大段就是最后的八句,作者变化手法,通过和尚的口吻,介绍了炒青的特点,也是进一步赞美了炒青的佳美。和尚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我们寺庙这样幽寂的地方,用刚刚采来的新芽招待嘉宾,才能吃出它的美味。如果寄到您的郡斋,时间久了,又是用普通的井水和铜炉来烹煮,那就鲜味大减了。何况像四川那么远的蒙顶茶,还有浙江湖州顾渚山的紫笋茶,做好了远远地送来,经过长途风尘运输,茶叶也要受损,也没有新鲜味了。所以,和尚最后说:“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践石人。”想要真正领略到这炒青的清醇味道,还得像我这样眠于云间坐在石上的山区种茶人啊!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诗人不仅借和尚之口,赞美这山中“幽寂”之地的茶叶如何美好,还对幽栖隐居于山野的人,寄予了深深的理解。
作者自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遭到贬官外放的打击以后,对于污浊的朝廷政治,也有了厌弃的感觉,他到苏州做刺史,也是待罪之身,故而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隐居的向往,也含蓄地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这首诗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炒青的珍贵资料,二是它生动形象的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两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在茶叶史和诗歌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