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何谓广东早茶?去哪儿喝茶?

2021-06-30 21:10

一、何谓广东早茶? 广东早茶是广东地区一种特色民间饮食风俗,是广东人的生活习惯,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一大代表。广府人亲友之间常有“得闲饮茶(粤语,即‘有空喝茶’)”之说,有空一起喝茶是广东人生活交际的重要一环。广东的喝茶并非真的只是去喝一两杯茶,而是与亲友于茶楼,点几件茶点,泡上一壶茶,谈天说地,填饱肚子与消闲取乐两得。广东人到茶楼喝茶有早茶、午茶、夜茶之分,其中早茶风气最盛,最为主流。 广东早茶起源于什么时候,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说法。早于广东地区便有被称为“一厘馆”“二厘馆”的地方。门口挂着写了“茶话”二字的牌子,馆子里有木桌和长木板凳,客人可于那里休息、聊天、吃东西。“二厘馆”的顾客大多是普通劳苦大众。后来清末出现档次较高的“茶馆”,装修典雅,环境讲究,一些阔少爷、富贵人家还会拿着小鸟来“斗雀”娱乐助兴。久而久之喝茶风气逐渐风靡广东各阶层人民,形成地方特色文化风俗。 二、去哪儿喝茶? 从前有普通大众消遣的“二厘馆”有达官贵人娱乐的“茶馆”,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喝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广州著名老字号茶楼,如陶陶居、莲香楼等有茶喝,高级酒楼宾馆如白天鹅等有茶喝,新式连锁茶楼如周记、点都德等,街角小巷的餐店,大排档,年轻人创办的中西结合新式茶馆等都有茶喝。现在喝茶地儿是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丰富。 三、茶与茶点 “一盅两件”是广东人对早茶最生动的概括。“一盅”即一壶热茶,“两件”即几道点心。在茶楼喝茶,可选择的茶叶种类不多,茶叶质量也非上乘,“铁观音”“普洱”“花茶”可以说是标配的三种选择。 而茶点的种类则丰富很多。荤蒸类有凤爪、排骨、虾饺、干蒸、牛腩、猪肚等,甜点类有红豆糕、马拉糕、蛋挞、松糕、水晶糕等,包类有叉烧包、奶黄包、莲蓉包等,粥类有艇仔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煎炸类有炸春卷、炸芋头糕、煎萝卜糕等,粉面类有鲜虾肠粉、牛腩煲仔粉、炒牛河、云吞面等。种类繁多,口味丰富,且大多价格适中。 因而广东早茶并非注重品茶,而是在于一边喝几口茶水吃一些美味茶点一边与亲友交流消遣。 四、饮茶礼俗 广东早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不成文风俗、规格。问位点茶(广东早茶按人头收茶位钱,一来到茶楼坐下,服务员便会来问有多少人喝茶,要开多少位茶),揭盖续水(茶水喝完后,把茶壶的盖揭开便会有服务员主动过来续水),行扣茶礼(对那些给自己斟茶的人,以中指和食指轻轻叩桌面以示谢意)等喝茶规矩约定俗成。 五、广东早茶现状 广东的首府广州向来就有“美在花城,食在广州”的说法,因为地方水土气候和经济实力等优势天南地北的美食齐聚广州,汇聚广东。随着时代的发展,美食的种类、食肆,消遣的方式越来越多。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些装修文艺小资舒适漂亮,而食物价格亲民的店铺一些异国美食对年青一代来说可能更具吸引力,而风格传统、节奏慢的“饮茶”于他们而言吸引力可能有所下降。 据笔者的调查,工作日中传统茶楼中的客人以中老年居多,超过百分之六十,而周末则会有一些年轻人陪同家长长辈喝茶。而总体来说中老年是传统茶楼的消费主力。而新式茶楼和一些创新茶馆则吸引更多年轻人光顾。新式茶楼和创新茶馆多数装修风格较为新颖和有特色风味,茶点类型则更丰富更贯通中外。由此可见,其实广东早茶文化还是甚具活力,若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则更能焕发新活力。 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喝茶或对喝茶感兴趣的人约百分之八十分广东人,其中约百分之五十为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而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三十的人认为广东饮茶文化经过创新发展和推广宣传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兴旺遍及全国之势。因此笔者也认为,在传承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改善茶楼用餐环境,增加食物口味,突出地方特色亮点,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广东早茶文化不仅能保持现有优势是广东地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可能遍及全国越来越兴旺。 孕妇生产后,婆婆(或妈妈)会挑选上好的猪脚和生姜,将猪脚斩小块焯水,姜片切厚片(或拍扁整块姜)备用,再煮好鸡蛋,买上甜醋、酸醋和糖,然后便是烹制。她们先白锅将姜片炒干水分,再用慢火将瓦煲里的甜醋煮沸,往里加入炒好的姜片,用慢火煮上一小时。后加入酸醋、猪脚和鸡蛋,再煨一个小时,离火,浸泡一段时间。由于可保存的时间比普通的饭菜要久,因此往往是多次泡煮,非常的入味。 它的汤汁色泽接近酱色,散发出姜的辛香,入口香辣酸甜、又淳厚浓郁。咬一口晶莹软糯的猪脚,肥而不腻,香甜酥烂,配上鸡蛋的弹牙甘香与生姜的爽脆刺激,吃后齿颊留香,简直是让人欲罢不能、意犹未尽。特别是在春天食用猪脚姜能够祛除潮湿天气带来的湿重,而在冬天则能减轻寒冷天气带来的手脚冰冷、宫寒体弱。 猪脚拥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骨胶原,能养颜润肤、充奶催奶,姜则活血、祛风寒、能减少头痛等后遗症的发生,鸡蛋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能修复子宫、滋养身体,醋更是具有增加食欲、温经补血的作用,而汇聚这些食材的猪脚姜的作用可想而知。可谓女人食之,调经祛寒、补充气血;男人或老人食之,提神温躯、健胃散寒。 由于猪脚姜的味道醇厚鲜香以及其食补的作用,往日仅仅出现在家庭中是小吃出现在大街小巷之中,成为街头巷尾、酒店茶楼都随处可见的小吃。猪脚姜不仅仅是丈夫和婆婆带给媳妇的一丝丝温暖,更成为了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文化的一种传承,希望猪脚姜和其他岭南传统小吃能一直一直传承下去,让后来的更多更多的人都能品尝得到。 碱水粽是粽子的一种。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传统的碱水粽不加馅料,在糯米中拌入一点碱水,用冬叶直接包出来就是碱水粽。煮熟后糯米肉色金黄透明,米粒不粘不散,脆口不腻,吃时蘸上蜜糖或白砂糖,口感清爽弹牙,还有一股淡淡的碱水香味。有些碱水粽在糯米内还加有莲蓉或豆沙,煮熟后心红肉黄,脆滑油光,即使在食用时不加白糖或蜜糖,一样甘脆可口。民间流传有枧水粽去湿健脾,清火败毒之说。 碱水粽又称为广东碱水粽、枧水粽,是广东一带的汉族传统名点,属于端午节食品。高州、肇庆、中山、顺德的碱水粽都很有名气。 由来: “籺”是广东粤西地区传统的汉族小吃。高州薯包籺,又称“姨包籺”,是从一种清朝的时候便出现的小吃,至于它的由来,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故事。有人提出,古时候人民为了充饥,把薯类的食物捣成粉末,加以水调和成糊状,以增加饱腹感。后来,生活逐渐变好,百姓也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在薯粉糊的基础上加入了猪肉,花生等馅料,并放入辣椒,酱油等调料调味。这便是薯包籺的雏形。 制作方法: 薯包籺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但选材十分谨慎。薯包籺与一般的籺不一样,一般的籺选用的是糯米粉,粽叶包裹蒸熟,而薯包籺的用料是番薯粉,山谷溪涧冬叶包裹。 首先,用煮沸的开水搅拌番薯粉,直至搅成团状,放入花生和猪肉丝,然后搓成一个个巴掌大小,两头扁中间鼓的小长方形,用冬叶层层包裹,放到专门蒸薯包籺的蒸煲上蒸煮两小时左右便可。 特色: 薯包籺口感爽滑,晶莹剔透,是一种呈褐绿色的晶状体,透过表皮,可以看到里面颗颗花生和猪肉。冬叶性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带有特别的清香,这种香味在蒸煮的过程中深入薯包籺本身,使薯包籺更加清香可口。传闻以前的人喜欢用猪骨汤浸泡薯包籺吃,现在大多数用热醋汤浸泡。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上辣醋汤或者甜醋汤,或者干脆舍弃醋汤,拌入辣椒和酱油便可以开吃。薯包籺入口鲜香,爽口不腻,午后时分,驻足街头吃上一碗,实乃一件乐事。 保存: 薯包籺是番薯粉制作,一旦制作,便很难保存,因为放久了籺会发酸,影响口味。在蒸煮之前,可以冰冻保存运输,但不宜长途,否则会变质,在蒸煮之后,不能保存过久。所以薯包籺现做现吃是最能感受其风味的。 薯包籺在百年来也没有被历史的尘土掩埋,在粤西美食文化和特色食物制作工艺上达到了一种非物质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