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16:10
清王朝统治中国300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相对长期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下,清代的茶饮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饮茶阶层分布上,茶文化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
饮茶早期由文人墨客之间开始推至皇室贵族,至宋代,开始真正向下普及至寻常百姓,到清代,茶饮文化在阶层分布上更具有广泛性。《清稗类钞》书中记述的饮茶阶层,除文人雅士,上至皇室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涵盖了各色人群。
皇室中乾隆、光绪、慈禧太后等均有嗜茶喜好。“帝王嗜茶,茶为国饮”帝王茶事记载很多,其中乾隆“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光绪帝“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脚云花,最工选择。”而慈禧太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共举办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宴席程序即先饮茶,后饮酒,再饮茶,讲究皇家气派,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在紫禁城中,专门设有管理用茶的机构,乾清宫东北设有御茶房。光绪大婚奁单中备有雕刻精美的金质茶盘、瓷茶盅以及紫檀茶几等,由此可见宫廷饮茶风盛讲究。
各级官僚阶层来看,“凡至官厅及人家,……既通报,客即先至客堂,立候主人。主人出,让客,即送茶及水旱烟。”大吏见客,“除平行者外,既就坐,宾主问答,主若嫌客久坐,可先取茶碗以自送之口,宾亦随之,而仆已连声高呼‘送客’二字矣。俗谓‘端茶送客’。茶房先捧茶以待,迨主宾就坐,茶即上呈,主人为客送茶,客亦答送主人。”由此看出,由宋代“点茶”逐渐引出的“客辞敬茶”或“端茶送客”习俗,在清代官场文化中已成为普遍而有效的沟通规则。
《清稗类钞》中还记述了各地茶园、茶馆、戏园、书场中百姓的饮茶场景,涉及的饮茶人群包括茶农、手工业者、民工、商贩、艺人、乞丐等等。如在“京师茶馆”中“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生动记述了普通旗人的茶馆生活形态。而在苏州,更有“妇女好入茶肆饮茶。同、光间,谭叙初中丞为苏藩司时,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然相沿已久,不能禁。”
饮茶地域分布上,茶文化在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早在唐代时期,江南茶饮习俗就已经开始向北方少数民族传播,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普和推广。《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详细记述了清代时我国疆域范围内满族、蒙古族、藏族、哈沙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满族、蒙古喜饮的奶茶、乳茶、藏族的酥油茶等等,虽然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总体喜饮程度已不逊于江南及中原汉族地区。
国际市场上,茶文化扩大了影响力
唐代时期,中国的茶饮文化就已传入朝鲜、日本,宋元时期传入南洋诸国,通过海路和陆路开始影响到欧洲大陆。清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海外贸易量增大,茶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急剧扩大。据《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述,从光绪丁酉(1897年)至宣统庚戌(1910年)十年间,“国外贸易年盛一年,……输出品中最重要者为丝茶,丝之输出价值占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分,茶则占百分之二十分,绸缎、牛皮、猪鬃、羊毛、草帽缏、米、棉花等次之。”由此可见茶在清出口商品中分量比重之大,在西方世界很受欢迎。
品饮方式和饮茶功效上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将茶、咖啡、可可统划为茶类,并指出“此等饮料,少用之可以兴奋神经,使忘疲劳,多则有害心脏之作用。入夜饮之,易致不眠。”在挑选茶叶时,指出“茶之上者,制自嫩叶幼芽,间以花蕊,其能香气袭人者…劣茶则成之老叶枝干。茶味皆得之茶素,茶素能刺激神经。饮茶觉神旺心清,能彻夜不眠者以此。然枵腹饮之,使人头晕神乱,如中酒然,是曰茶醉。”同时提出,“久煮之茶,味苦色黄,以之制革则佳,置之腹中不可也。青年男女年在十五六以下者,以不近茶为宜。其神经统系,幼而易伤,又健于胃,无需茶之必要,为父母者宜戒之。”由此可见,随着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清代已经突破传统科技观中整体认识事物的习惯思维,对饮茶的利弊功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清代时的茶饮方式上清饮和调饮共同发展。清代茶人中清饮盛行,并为“正统”。《清稗类钞》中记述有四川太平、北京、扬州、长沙、广东等地采用调饮方式喝茶的茶俗。其中四川太平男女视酥油奶茶为要需,北京人茶中入香片;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长沙茶肆,“有以盐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而广东地区的茶馆也有饮所谓菊花八宝清润凉茶,茶中入有“杭菊花、大生地、土桑白、广陈皮、黑元参、干葛粉、小京柿、桂元肉八味,大半为药材也。”清代茶的调饮文化地位大大加强,并与清饮并行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