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茶行业要流量?还是专业茶知识

2021-01-27 18:51

  《1》

  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

  这是一个好日子。

  是我国在农业领域里,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国际性节日。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茶文化同样在向前发展。

  “国际茶日”的设立,体现全球范围对茶产业、茶文化的重视。

  从文化自信的层面看,“国际茶日”的确立,也是对我国茶文化的肯定。

  前两日,从某公众号上看到了一条“国际茶日”的宣传片。

  里面的制茶的主人公是近年网络上的知名红人——李子柒。

  从茶行业的从业者立场看,个人认为宣传片内的做茶过程并不专业。

  原本上,自媒体传播飞速发展的当下,能够有知名人物站出来宣传茶文化与茶知识是好事。

  这对推动整个行业宣传与发展,好处很多。

  然而,如果宣传出来的内容,不专业、不严谨,不合制茶要求。

  那反而会加深大众对茶行业的误解。

  隔山如隔山,术业有专攻。

  李子柒会做辣酱,会做美食,但对于做茶却是明显外行了。

  《2》

  宣传片里采茶的日期与天气,不适合做好茶。

  最开始的意境风景里,桐花已开,樱桃已红。

  从时节与物候上看,时间已经是过了立夏。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茶过立夏一夜粗。”

  “立夏三天茶生骨。”

  六大茶类里,绝大部分的好茶不采夏茶。

  可见当时这组宣传片在拍摄时,准备并不充分,时间仓促。

  由于错过了适宜采茶的季节。

  茶树新梢的芽与叶,远达不到早春时节的鲜与嫩。

  采摘下来的茶青鲜叶,过分的老,养分和内质达不到最佳状态。

  另外,拍摄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不大好。

  阴天雾重,露水为干,并非采茶的好天气。

  因为茶青鲜叶内部的含水量重,茶叶的芳香物质和活性物质会受到压制。

  最终做出来的茶叶成品,注定香气不足,品质不高。

  达不到一杯好茶要求的香甘清活,既不香,也不清新。

  受到先天不足的影响,茶青原料品质不高,根本做不出鲜爽的好茶。

  《3》

  李子柒的做茶过程,并不专业。

  短视频里面,李子柒展示给大众的做茶过程,错漏地方太多。

  一、鲜叶未经摊晾,直接进行杀青。

  对比宣传片的前后内容,可以清楚的看到,李子柒采茶回来后直接进行炒制。

  盛放茶青的小茶篓,没有换过。

  并且从采茶,到炒青,并没有展示到萎凋的内容。

  而从茶叶制作的加工需求看,娇嫩葱绿的新鲜茶青,含水量高。

  在没有经过摊晾(萎凋)的前提下,不能直接用于加工。

  直接炒制鲜叶,根本就是错误的制茶示范!

  二、冷锅杀青。

  按视频介绍的分析,李子柒展示的是炒青绿茶的工艺。

  炒青绿茶,是绿茶里最常见的分类。

  市面上的毛尖、龙井、毛峰等,用到的杀青工艺都属于炒青。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的要点。

  不发酵的绿茶,为了维持茶叶风味的稳定,需要通过杀青来钝化多酚氧化酶。

  让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停止氧化,获得绿叶绿汤的特征。

  然而在宣传视频中展示的炒茶,李子柒在翻炒茶青的过程,动作并不规范。

  甚至于在炒青的时候,直接冷锅炒茶。

  温度不足的状态下炒青,杀青根本杀不透,绿茶的独特风味无法形成。

  正常的绿茶炒青,要等到锅内的温度,达到200℃左右的高温才能炒制。

  茶叶在高温下,入锅杀青,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热气升腾。

  可惜的是,这些关键的炒青工艺展示要点,宣传片体现得非常外行。

  在拍摄环节时并没有相关从业人员的指导、指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做出一款风味出色的好茶,没有足够的制茶水平,还真不行!

  三、揉捻步骤不对。

  宣传片里,李子柒展示的炒青制茶是一边炒青,一边揉捻。

  并且不论是杀青,还是揉捻,都是在冷锅内炒制。

  这明显是不对的。

  并且当镜头切换到揉捻步骤时,茶青明显是杀青完毕的。(前后不符)

  正常的绿茶加工,不论是冷揉、或者热揉,都不能直接在锅内揉捻。

  因为一个字,烫!

  上文提到了绿茶的铁锅炒青,温度往往要到200度。

  这么高的温度下进行揉捻,会让茶叶变焦,并且烫伤手。

  从现实层面上,并不可行。

  所以炒青绿茶的揉捻,需要离开铁锅,放到别的容具内揉。

  直接在铁锅内揉茶,哪怕是练成了铁砂掌,也不一定能hold得住!

  四、烘茶步骤不规范。

  李子柒在宣传视频中,展示制茶干燥。

  操作是将茶叶放在竹匾内,下面支一口锅,下方有一堆炭火。

  但真正的烘茶,并非是如此。

  炭火烘茶,将茶叶进一步干燥,需要用到的制茶工具是焙笼。

  没有缝隙的竹匾,更像茶叶摊晾的工具,不能用于烘茶。

  更何况,视频在介绍烘茶时,浓烟滚滚。

  从灶台那,飘起了浓浓的白烟。

  客观而言,白烟越重,说明柴火没有充分燃烧。

  众所周知,茶叶的吸附性强,容易吸收水汽与杂味。

  制茶时,茶叶一旦吸附过多的烟熏火燎的气息,容易让成品做出烟味。

  烟味的出现,对茶叶而言并非好事。

  这对茶叶原本的清香,是极大的破坏。

  不规范的烘茶展示过程,太容易误导观众。

  真正的制茶,做好茶,方方面面都有要求!

  《4》

  半成品的绿茶,不能直接装进玻璃罐。

  宣传片的最后,李子柒展现的是将“炒制”完成的茶叶,拿到户外晾晒。

  然而,视频中可以看到的天色并不好。

  阴天,日光弱。

  简单的晾晒过程,达不到制茶的含水量要求。

  茶叶内部的水汽,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干燥。

  可是在影片的最后,镜头展示的却是将没有彻底干燥的半成品茶叶,装进玻璃罐内。

  这一点,可是非常不好的示范。

  首先,含水量没烘干达标的茶,不论绿茶、红茶、白茶等,都放不了太久。

  放上大半月,或者一两个月,就该受潮了。

  茶叶内部的多余水汽,会由内而外的作用。

  哪怕后期储存再费心,也避免不了茶叶受潮变质的结局。

  其次,少量的茶,没有聚香直接包装。

  茶性宜聚不宜散。

  同一种茶,在大箱包装密封下,可以聚香。

  通常市面上出售的茶叶,在用茶叶罐/泡袋分装前,采用的是大箱包装。

  目的是为了帮助茶叶的聚香,让成品茶的风味更好。

  同时,炒青过后的绿茶,放在大箱内可以更好的退火。

  市面上常见的炒青绿茶,龙井、毛峰等,喝茶并非是喝越新鲜越好。

  一般要放半个月左右,才适宜喝茶。

  等茶叶身上因为炒青带来的火气,退干净后才能喝到茶叶本身的清香风味。

  最后,玻璃罐不适合存茶!

  任何茶叶的保存,都存在共同点。

  密封、避光、干燥、阴凉、无异味、清洁储存。

  玻璃罐存茶,最大的缺陷是一点也不避光。

  干燥的成品茶,容易受到光线的摧残,加促内在养分风味的氧化。

  导致用玻璃罐存出来的茶,最后的色香味全变!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是老祖宗的教诲。

  授人以渔,传播知识,对专业性要求很高。

  特别是一场以“国际茶日”为重点,推广茶文化的影片,更是要严谨。

  若不然,起到的宣传效果,负面作用过多。

  通过专业渠道的发声,责任更重。

  不专业,不严谨,不科学的宣传介绍,可是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