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分享

2021-01-25 19:42

  一、茶产业基本概况

  截至2014年底,景谷县共有10个乡镇127个村1144个村民小组种植茶叶,涉茶农户15732户,共有茶农10万余人,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83163亩,采摘面积171702亩,茶叶总产量9820吨,亩均产量57.19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92118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2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3600亩,有机茶园面积1481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4个,初制所数量46个专业合作社数量210个,全县栽培的茶树品种主要是云南大叶群体种。

  品种主要有:群体种、紫娟、景谷大白茶、雪芽100号,云抗10号,长叶白毫、矮丰等:加工产品主要有普洱茶、名优绿茶、红茶、白茶等。主要茶叶产品有:绿茶皇后一景谷雪茸:香万家一勐主大山茶:夜明珠一牛尖山月光白;银芽王一景谷大白茶:金满地一景谷大黄芽:红霸王一木兰贡茶;千年普洱缘一景谷紫珍;帝王尊叶一云春堂古茶:茶王世家一马锅头茶等

  二、古茶树(园)资源基本概况

  景谷有丰富的古茶树(园)资源,2006年全市同步全面开展古茶树(园)资源的野外普查工作,经普查,全县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达59220亩,共有六大群落,主要分布在正兴镇的黄草坝和通达村、益智乡的益香村曼山和苏家山、风山镇的顺南村光山和柏林村、景谷镇的文山村大黑石岩和文东村大中山,其中正兴镇的黄草坝和通达群落面积为23120亩;风山镇顺南村光山群落面积为12100亩:柏林村群落面积为5000亩,景谷镇文山村大黑石岩群落面积为3000亩;文东村大中山群落面积为1500亩,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大茶树为正兴镇黄草坝大水缸的普查编号为景谷2006-054号的野生大茶树,最大基围3.2米,树高21米,树幅11米。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正兴镇黄草坝河西边村民小组编号为景谷2006-119号大茶树,最大十围2米,树高5.2米,树辐4.8米:永平镇团结村大平掌村民小组编茶号为景谷2006-019号大茶树,最大十围2米,树高4.9米,树幅5.2米:景谷镇文山村苦竹山村民小组编号为景谷2006-021号大茶树,最大干围1.47米,树高洱9.63米,树幅7.5米:威远镇训岗村徐家村民小组编疹号为景谷2006-102号大茶树,最人干围1.16米,树高8.4米,树幅4.8米。

  全县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园)面积达36268亩。其中100年以上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园面积30042亩,分布在8个乡镇65个村396个村民小组,其中景谷镇古茶园面积为12994亩,凤山镇古茶园面积为5747田,咸远镇古茶园面积为4791亩,正兴镇古茶园面积为2360商,永平镇古茶园面积为2286亩,民乐镇古茶园面积为1191亩,半坡乡古茶园面积为343亩,帮安乡古茶园面积为330亩。

  最具代表性古茶园有景谷镇文山村古茶园面积为3500亩,正兴镇黄草坝村古茶园面积为862亩,碧安乡上寨村古茶园面积为330亩,民乐镇大村秧塔大白茶古茶园面积为200亩。50——100年的古茶树面积6226亩,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67个村399个村民小组,其中景谷镇3685亩,永平镇683亩,正兴镇531亩,民乐镇525亩,威远镇242亩,凤山镇207亩益智乡150亩,半坡乡93亩,碧安乡80亩,勐班乡30亩。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三、景谷县古茶山(园)

  (一)文山古茶山

  景谷文山古茶山隶属于景谷镇文山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位于景谷镇东边,距镇政府20千米,距景谷县城62千米,国土面积20.02平方千圆米,海拔1920米,年平均气温20.10℃,年降水量1588.30毫米,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古茶树面积为6500亩,其中100年以上古茶树面积3500亩,野生群落面积3000亩,茶叶是文山村的支柱产业

  苦竹山古茶园位于文山村苦竹山村民小组境内,国土面积1.33平方千米,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20.10℃,年降水量1588.30毫米,境内森林茂密,山势平缓,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茶树的生长,水、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农户56户,人口226人,这里由于茶园较为集中而最具代表性,有茶园面积1600余亩,其中100年以上古树茶树1000余亩,茶叶年均产量45吨,其中,老树茶30吨,村民70%的收入来源于茶叶,茶叶以原生态古树茶而出名,具有“色美味厚,持久耐泡”的显着特点,是景谷镇三大“名山名茶”之一。

  村内已组建三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苦竹山众诚古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大,年加工销售毛茶9吨多,年平均毛茶产量30千克/亩,总产量45吨左右,其中老树茶30吨左右,春茶售价70——120元/千克,夏、秋茶60——70元/千克,总产值330万元左右。产量产值最大的是300年左右的两棵古树茶,最高售价达700——800元/公千克,年产值达2万元左右,茶树基部径围分别为1.3米、1.02米,高10米左右,树冠8米左右,生长在村民李兴贵家屋子后面。

  (二)碧安大山古茶山

  1.碧安乡基本概况

  革命老区——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景谷具城123千米,距普洱市区120千米。从革命老区地理位置看东面与益智乡接壤,南面与普洱市思茅区云仙乡隔小黑江相望,相距10多千米建有码头,航运方便,西面与勐班乡、澜沧县山水相依,北南与永半镇相接,是贯通临沧一景谷一普洱市的交通要道。全乡总面积972.8平方千米,辖16个村民委员会,203个村民小纠2013年末全乡总人凵5921户、23781人,杂居着汉、辨、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44.58%。

  全乡有耕地面积37161亩,有效灌溉面积、8549亩:乡内森林茂密、矿产资源丰离,有林业用地面积112.88万亩,森林覆盖率71.8%:铁矿、铜矿和锰矿储量丰富:年均降雨量1390毫米;最高海拔1984米,最低599米,平均海拔1291.5米,碧安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小昆明”之称。茶叶是碧交乡经济收入的要米源,乡内有百年历史的古茶树,是勐主大山茶和“润老奶”茶的源产地,又属普洱茶源产地核心区域和普洱茶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一个站点,至今仍保行有茶马古道青石板路。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2.勐主大山古荼山基本情况

  碧安勐主大山古茶山位于碧安乡上寨村民委员会,乡政府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5千米,最高海拔1984米,是全乡海拔最高地,山上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水资源丰富,建有大山水库,旅游资源丰富,登了望塔观望,可一览众山晓,尽收碧安和勐班坝子美景于眼底。

  勐主大山茶因种植在勐主大山而得名,共有茶园面积1300亩,其中勐主大山茶820亩,农户自有零散茶园480亩,在碧安勐主大山茶因茶树种植年代久远,加之茶园地处山高林密,箐水环流,云雾多湿处,芽叶肥壮,条索紧结,而茶气特别清香,味醇极佳,饮之有两腔生津舌低鸣泉之感。历史上通过茶马占道,由马帮运到缅甸、泰国后由泰国流到台湾,已是远近闻名。

  通过名茶效应,结合交通和环境优势打造生态、荞生、休闲茶庄园和大山茶品牌产业,构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链。随着通往普洱的南大门打通,碧安的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碧安特色旅游古镇正在中报建设中,大山茶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乡党委、政府抓住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全面部署、重抓亮点,把生态茶庄园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进行重点规划,相信通过多方努力, 安大山茶庄园将是普洱茶庄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秧塔古茶山

  1.民乐镇茶产业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景谷县民乐镇位于县城部北部,距县城56千米,东南与景谷镇、威远镇相连,西南与水平镇、临沧市临翔区接壤,北与镇沅县振太镇毗邻,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0.2℃,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为141.6毫米。茶叶在全镇农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并且是景谷大白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茶叶已成为民乐镇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茶叶产品多次获各种展销大奖。全镇辖8个村委会,15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傣、彝、回、哈尼族等11种民族。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2)茶产业概况

  景谷县委、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积极为茶叶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目前,全镇有古茶树面积1716亩,其中50——100年的525亩,100年以上的1191亩,现代茶圆30000余亩年茶叶产量1600余吨,属景谷县茶叶种桢大镇,已完成8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197618166.6亩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基木情况》登记和核发工作,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有茶业加工企业11家,有4家茶企业通过QS认证。

  景谷秧塔古茶山的秧塔大白茶源产于景谷县民乐镇海拔1800——2200米的秧塔、牛尖山带,称为“秧塔大白茶”。秧塔大白茶为独特稀有品种,大白茶以银毫显露,成茶清香显毫洁自如银,汤色清亮、香味浓郁、甘醇可凵而名扬天下。清道光年间,傣族土司命人用红丝线编成谷穗状,将从秧塔采制的大白茶认真装饰、包装后人背马驼、跋山涉水进贡皇宫“白龙须贡茶”。1981年“白龙须贡茶”在云南省名茶鉴评会上被评为云南省八大名系余并作为国家级54种名茶之一载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据史料记载,秧塔古茶山中的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7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年)茶农陈六九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长势良好。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它树高5米,树冠幅度4.9米,主干直径0.28米,它的芽叶很有特色,嫩叶黄白色,叶柄黄中透红,肥硕的芽头和嫩叶的叶背密生茸毛。

  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为: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在封建王朝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二道揉茶均较轻,并将每条茶叶拉直制成白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贞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秋塔村民小组行政上属景谷县民乐镇,地域上距离景谷镇16公里,故景谷镇人制茶的方法一直与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一致,并把茶叶拉成直条称为“把把茶”。

  为使昔囗仅为上可用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献皇宫的贡茶—景谷大白茶走进寻常百姓家,发展景谷县大白茶产业。1993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原地区科委、思茅上海科技中心、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农牧局、云景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民乐镇政府共8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历经数十年辛勤耕耘,公司现拥有“林中植茶树,茶在林中生”的景谷大白茶、云抗十号、长叶白毫等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公司+农户4000亩,共有茶农1200人,现拥有固定资产640万元,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按原料、加工工艺、品质特征分为:皇贡系列6个品种,普洱熟紧压系列20个品种,普洱青紧压系列25个品种,普洱青熟散茶系列6个品种,普洱月光白系列8个品种,高档绿茶系列4个品种。

  年生产白龙须贡茶、女儿环、景谷玉芽、碧螺春、银针等高档名优产品以及“秧塔牌”普洱茶和绿茶等主导产品系列产品100多吨,均选用优质茶叶按绿食品卫生标准精制而成,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得广大消费者和日本、港台等普洱茶收藏人士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百年悠久历史的大白茶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2.大村村茶产业

  大村村地处民乐镇东南面,属于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20千米,国上面积65.9平方千米,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235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全村辖秧塔等14个村民小组,是秧塔古茶山所在地,现有农户424户,总人口1521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以彝族居多,彝族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是全县特困村∠之。近年来,景谷县委、政府及民乐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广大群众认真发展茶叶产业。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比2012年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4339元,茶叶已成为大村村民终济发展的主要来源。

  3.秧塔村荼产业

  秧塔村民小组位于民乐镇东部,是大村村14个村民小组之,致力开发种植大白茶,形成了茶叶专业村民小组,己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凵前,秧塔村民小组种植的茶叶面积1080亩,其中农户自有600亩,人均2.79亩,1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500余H1万余株,其中大乔木占茶树3000余株,年总产值400多万元。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四)黄草坝古茶山

  景谷黄草坝古茶山隶属于景谷县正兴镇,止兴镇东邻宁洱县梅子乡,南邻翁安行政村界,西邻风山镇海庆村,北邻凤山镇南板村,全镇共有古茶树面积26011亩,其中50——100年的531亩,100年以上的2360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23120亩。黄草坝村委会的古茶树面积最大达25000余亩,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46千米,交通便利,距县城94千米,全村国土面积73.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地平均海拔1657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162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90户有乡村人口698人,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黄草坝古茶山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森林生态资源,境内有多种野生珍稀动植物,风光奇秀、空气清新,黄草坝村远离污染源,为古茶树的天然品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全村190户农户均种植茶叶,2013年,总产量26吨,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茶叶初制所正在建设中。

  自清朝乾隆年间,种茶、制茶、饮茶就一直是黄草坝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普洱茶了解稍微多一点的人,黄草坝大尖山一定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黄草坝茶叶远销省内外,是普洱古茶树群落较为集中不可多得的村落之一,吸引着省内外喜好旅游探幽、研究古茶品茶、赏景游客纷至。

  最能证明千年“资本”的就是长在古茶树上的疙瘩皱纹、青苔、寄生草(即“螃蟹脚”)黄草坝古茶树遍布青苔、寄生草,茶树枝盛叶茂,树壮者高达8.1米,树冠3米,根部径国达180厘米。树体上呈现出弯弯曲曲、坑坑洼注的皱纹,这些皱纹向人们讲述着它的沧桑,是示出它的经历。

  古树茶芽肥、叶厚,芽尖有白色的毫毛,每年开春到清明节前采摘的叫“春茶”,炒、揉、晒是每一位制茶者必修的功课,但黄卓坝的制茶者也有心传的秘密,海拔、气温、水上时间、火候,那是黄草坝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古树茶叶用不同的水浸泡,泡出的味道也各不同,自米水、井水、纯净水、天落水、江河湖水、山泉水,配上一·撮黄草坝古茶,都各有一番滋味,茶叶在杯中浮浮沉沉,茶汤金黄透亮,茶香纯高浓烈,茶味甘苫厚电,散发出黄草坝的原始古味。

  黄草坝古茶山是一方净士,是一处圣境,千年前一粒小小的种子落在黄草坝的泥士春吐芽、夏发枝,秋凵旺盛、冬青绿,生机渐发,缓慢生长,茶叶与泥上融合,在计苦中溶缕清香,不负千年的等待,终于带着岁刀的沉淀,凝成一晚品莹的茶汤,诉说了古老与生机,那是时间的味道。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