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20:03
茶色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是个爱茶的人,在茶乡浸泡了二十几年,不曾深究,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闲情闲字闲工夫,企图喝出优雅,闲来写点小女人的文字,那么,这样的日子就很滋润,很满足了。当自己老成孩子的那一天,若能持炼成“茶色女子”,无论遇到什么,不计较,无惊无喜,一杯释怀,也就足够了。
见到她后,我才明白,世间的华美,都深藏在微笑里。
闲时,逛到一家茶庄,名字叫“茶缘”,茶庄的主人是一位40开外的龚姓阿姨,皮肤出奇的好,说到保养,她说,如果说单单喝茶喝出好容颜,那是骗人的。心态好,休息足,汤水够,也就差不多了。
圣人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人总是以一个难猜的谜穿插在世界里。眼前的她,让我想到了“茶色女人”这个词。无关相貌身材,无关学历心智,只是一种心态,等闲静坐,或则信风月,不惑,或则敬神明,不迷,把一切简单化,流水一样的从容,慧心做茶点,温柔是水,十指余香。不是千娇百媚,不是骏马持鞭,也不是落笔惊风,更不是仅仅挽起袖口,熟女红习烹调的相夫教子。她是那种无论乾坤怎么转,永远都能浅笑微吟,倚楼起箫,风起听风,风落听心情,谈笑有鸿儒,有白丁的女人。
龚阿姨说,喝茶的女子喝的是气质,纯东方的。
跟她闲聊,从花茶到茶道,到心态,到人生,胜读十年书。她杯子里盛的,分明是人生。
凡尘外,百花深处,如此佳人,甚喜。
淡雅,厚重,古朴,是我印象中茶庄的摆设。
不然,茶庄正中摆了一个树桩做成的大桌子,古味尽出,墙上挂着一副“茶”字的草书,笔锋飘逸却不失犀利。
为我一一指出花茶的种类,功效。她说,女为悦己者容,只是世界变数太大,所以要尽量做到,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恋茶的女子,苦尽甘来。悲喜不乱,宠辱难惊,不是看穿,只是看淡,受的也就轻了,不急不躁,任山长水阔,世俗的纷扰都捏成手中一杯清茶,换盏低唱,离歌也好,欢歌也好,有的是平静心,看茶色渐浅,顺着水,茶色一点点淡下去了,身渡烦琐外,以过往的心看世间的过往。
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这话没错。
闲聊中,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一脸的微笑。她说,人的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交朋友跟学东西,自身修养的提升是别人想帮都帮不了的。
嗯,只有天生的懒女人,没有天生的丑女人,这话让我想做一个懒于梳妆的女子的想法偏离轨道。
眼前的她并不漂亮,将近徐娘,但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一种悦目的味道,也许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痴茶的女人,不是等时间,而是创造时间,无论多忙,有烦,都有办法抽出时间静坐片刻,品茶,品事,品人,品年华,天塌了当被子盖。
我说,你可以写写美容心得出书了。
她笑得很开心,扶了扶眼镜说,会的,现在还没到那个境界。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细品生活的女人才是知性女人,美在于气质,吐气如兰,眼如丝。
龚乐曲,她的名字,这本身已经是一道茶点了,玲珑心,雅致情。
养颜,其实主要是养神,养心态。像她的名片上写着:一盏茶品人生沉浮,平凡心看大千世界。
我拿起桌上摊开的一本书,叫《佛悦花草茶香》。
她说,闲来无事,看风乱翻书呢。不过,这书确实不错,看后心会慢慢变静,不易浮躁。
佛、花、草、茶、香,我想起了《红楼梦》,里边的茶文化也足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自古有言,红颜祸水,形形色色的女子,零零散散,行走于厨房与厅堂中,应酬着,迎合着别人的喜恶。对立的就剩下“茶”香了,拧干了,剩下“万红同悲”的别样泪河,看不到幸福的出口。
茶与酒对立,醒酒,亦喜亦怒,似痴似嗔,只是一念间,看花前,望月下,两袖清冷,在潇湘竹的摇曳下,飘渺像烟,一个黛玉,一个妙玉,都是指下如花的女子,在所有女子中最为清幽,清水煮字,风在翻书,只是古时,幸福的女子不写字,所以,她们都是以悲伤终结。
茶是一段缘的开始,禅是一段劫的结束。茶禅本一味,亦即亦离,品茶与参禅,讲的都是修心,静,清,闲,明心见性,不重结果,看的是历程,随环境随心情而定,所谓的“修行在个人”也差不多这样吧,领悟就在拐弯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龚阿姨说,茶叶要选好,像心态,而水便是生活了,无论水质跟茶叶多好,好喝与否,重在对待的心情。
听到这,我想起了妙玉,吃茶都要讲究杯子,讲究水质,取于梅花上收溶化的雪。雅洁,完美得一尘不染,那么她喝茶的心情却是如何?行走在尘世边缘,放不开,所以,无处度禅声。
茶色女子,放得开,把世间的浮躁都在茶水中过滤,怡然自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像壶中的茶叶,伸伸身子,慢慢舒展开来,释放。把盏轻笑,顺手间倒出一个美丽的故事,哪怕是荒唐的,哪怕只有一个眼神,一颦一笑,就足够回味一世。
茶庄一行,不得不说上了一堂课,买的不仅仅是花,带回的是花仙子的心态,收获良多。细思量,有道是“茶禅一味”,很多东西都得慢慢揣度了,在悟,不在言传。
总在想,如今,茶类分化成各式各样的点缀了。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迎合着某种身份,上午茶,下午茶,还有晚茶,在觥酬交错中,失却了那份静寂的心情。谁人能屏息静坐,听泉煮茶,羽化成仙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她,那个茶色的女子,就此衍生出的感觉也逐渐散开。
茶色女子,闲不在多,有茶就行。
在茶肆中品茶
茶肆,我走进玻璃门的时候,心中还在犹疑:要不要进去?女老板已经拉开门笑脸迎上来。她不问我买什么茶叶,而是招呼我:“请进,请座,喝杯茶。“
硕大的根雕型的木桌、木凳,在小屋占据了很大的地方,很容易令我想起当年卢仙翁饮七碗茶咏七碗茶诗时是不是也凭这样的几。木桌上有一套白瓷的茶具和一把电茶壶。壶中沸腾的水弥漫成氤氲的湿气。
我告诉她:我要买铁观音。她像似没有听清,根本不回答我的询问,只是一味地请我就座。她不似茶道艺女那般雍容、年轻、漂亮;也没有茶道艺女的尔雅、温琬、悠然。她是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极普通的女商贩,中年,无饰无华,语中带着鲁腔。
她已拎起小茶壶,双手并用,娴熟地冲洗茶碗、茶杯、洗茶、泡茶、斟茶,用一个竹镊,将小茶杯送到我面前,说:“你尝尝这味儿。“我欣赏她利落的节奏,看得出她是个性格很爽快的女人。杯中茶水橙黄清亮爽目,“这茶色不错!“我出口赞道,举杯,才吻唇边,一股浓浓的香味儿已冲进肺腑,缓缓喝下,香味儿还在。我一连喝了三杯,虽没有卢仙翁“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的境界,却已涤去一天的劳累、疲乏和冬日的寒冷,心中已愉悦至极,点头品道:“不错。“
她浅浅一笑,将碗中茶叶倒掉,又换上一种高品级的铁观音,仍似前般,在我欣赏的目光中,已将一杯新茶送到我面前。我端至唇前,味儿淡淡的,不似先前那种浓香味儿舒服,自然摇头道:“这个味儿淡。“她仍是一笑。
应我的要求,她再换一种低品级的铁观音,如法炮制,只是那茶叶放的太多,我要求她:“少放点儿,太浪费!“她笑道:“按理是应该放几粒的,可是我们山东人拿不出手。“这杯茶,我几乎品不出有任何香味儿,由衷地说:“我喜欢第一种茶。“她露出开心的笑容,爽朗地说:“我知道了,你喜欢浓香型的。“
以前买茶叶从来都是闻茶称茶交钱,这回可享受到上帝的待遇了。我乘势儿又品尝了她肆中的碧螺春、银针、陇南龙井,都不如铁观音。第一次品出的相味儿鼻前口中腑中绕着酝着萦怀不散。女老板这才说了一句世故的话:“铁观音就是这样霸道,你喝惯了,就不会接受其他的味儿。“
那股霸道的浓香味儿促使我下决心:就要第一种。她称茶叶时,我看清包装袋上写着:福建安溪。
品茶如品人生
茶如人生。安逸舒适的生活,容易消磨人们的斗志和情趣,让人趋于懒惰与散漫,天长日久,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情趣可言的凡夫俗子,俗不可耐;忧患重重的生活,容易让人抖擞精神,不敢怠慢,时日一长,便可以让人变得充实丰富,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所在。但是,这样也不是一无是处,前者可以提醒人们,使人警觉;后者可以告戒人们,使人清醒。就像春茶,可以使人品得岁月磨砺后的清醇美好一样,秋茶,可以使人品味到生活的苦涩和艰难。春花秋月,各有所长。茶如活人。如果你生活在一帆风顺的阳春三月,就请你想一想,秋茶在一番热烈后的苦涩吧!如果你生活在风雪交加的寒冬,就请你想一想,春茶在几经苦难后的清醇吧!同样是一棵茶树上的叶子,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下,获得的是鲜活与清香,而在和风丽日的关爱中,得到的却是苦涩与瘦弱。这的确是发人深省的自然现象。
话又说回来了,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是大可不必过分较真的。任何事情只要一过头,就容易将蛰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勾引出来,人就容易变得难以平静。茶亦如此。想当初,在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变化不定的春日里,她如果过分的守拙,过分的拘谨,也就不会出落得嫩叶如翠,也就没有了厚实香醇;同样,在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变幻莫测的夏日里,她如果过分的张扬,过分的支出,到最后可能连一缕纤瘦的细叶也不会留下,只有一根茶梗了。因此,我们说,即便是春茶留香,秋茶含苦,也都是各自对生活的积累所致,各得其所,大可不必怀恨在心,别人也无须指指点点,生活本来多姿多彩,何必要求整齐划一呢?就如茶中情趣也各有所长一般:有人喜欢狮峰龙井,喜欢她光滑匀齐的茶形,嫩绿鲜活的茶色,黄绿剔透的汤色,高远持久的香气,甘醇润泽的滋味;有人却喜欢祁门乌龙,喜欢她乌黑油润的色泽,红艳明亮的汤色和那淡淡的兰花香;有人喜欢君山的金镶玉,喜欢她紧实挺直的条形,清新鲜活的香气,浅黄清澈的汤色,尤其是在茶杯中三起三落的舞蹈;有人则喜欢黄山毛峰,喜欢她肥壮匀齐的芽叶,显露密实的白毫,馥郁厚实的香气和鲜浓醇和的味道,清澈微绿的汤色,尤其是那茶凉犹香的品德;有人喜欢太平猴魁,喜欢她的红丝线,喜欢她的香高味醇,喜欢她的冲泡数次滋味不减;有人则喜欢茉莉花茶,喜欢她浓郁芬芳的花香与清爽雅洁的茶香的珠联璧合……面对此情此景,你能说哪个茶叶不可爱,又能说喜欢什么是罪过?
人生在世,关键是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悲与欢,得与失,甚至是生与死。一旦有了这种心境,一旦有了这种情致,苦也乐,悲也欢,失也得,甚至死也与生无异。因此,人生,说到底,活的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趣,一种理念。
人生得意多品茶
人的一生,总是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情感,无奈、失落、难过、忧愁、高兴、喜悦……忧愁的时候,我们喜欢抱一壶老酒,就着三两种小菜,麻醉自己。而喜悦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找到多种多样的休闲方式,有的喜欢约上几个好友,到某个饭店、酒吧纵情狂欢;有的则喜欢独自一人,泡上一壶热茶,在茶香袅袅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是的,人的一生虽然不如意事远远多过让人喜悦之事,但终归有喜悦的。
比如事业小成。
你尽可以撇开那些祝贺你的人群,选一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壶热茶。茶自然要好,铁观音大红袍皆可,万万不可的是带着你的那些喜欢喧嚣的朋友,喝茶,要的是安静的氛围和恬然的心情。茶泡好了,先不要急着喝,先闻闻那些温暖的芬芳,先看看那飘然的雾气,再握握那滚烫的紫砂壶,你的心自然就更加地安宁。然后,你细细地抿一口茶,那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你满足,让你快乐。于是,那茶,就那样柔软地让你拥有了茶的气质。
比如人生安逸。
你自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享受你的快乐生活,你的生活空间很广阔,你的休闲时间很充裕。这时,你不妨多看看书,多品品茶。因为,看书可以让你成为心灵的富翁,而喝茶,则可以让你在成为心灵富翁的时候,不断地愉悦你的心情。当夜色朦胧,当圆月当空,拧开一盏明亮的台灯,听着一曲低柔的古典乐曲,再泡上一壶茉莉花茶,于是,你尽可以坐下来了。这时的你,或随手打开一本《读书》,或细读几首唐诗宋词,在飘渺的乐曲声中,任凭茉莉花飘香,你的思绪却早已经进入了那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此时,再多的物质拥有,再多的世俗享乐,似乎都不再重要。
再比如,你拥有甜蜜的爱情。
此时,你不妨邀上你的爱人,一起来到一个安静的茶屋,一边小口小口地品尝让你叫不上名来的茶,一边和你的爱人喃喃低语。这时喝茶,已经不在乎茶的质量和口感,这时,你们是在喝着你们甜蜜的爱情啊。
是啊,茶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可以安逸人的心情。我们活在这个世俗的红尘,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情,有些事情,你如果执著地进入,只会徒增你的烦恼,此时的你,是没有好心情来喝茶的。相反,当你人生得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你也不妨让自己赶快快乐起来,去泡上一杯芬芳的热茶,在氤氲的茶香中,忘记一切烦恼。
品茶如品人
我一直觉得饮茶应该是上了年纪的人做的事情。饮茶就像赏字,没有恬然淡定之心品不出其中滋味。我对茶无甚讲究,更无陆羽一样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喝茶皆因双亲爱茶。
茉莉花茶浓郁且富贵;
雨前毛尖香高味浓,却是先苦后甜;
东山碧螺春最正宗,入水之后叶片慢慢舒展,碧透澄澈,暗香浮动,真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湖龙井清新甘甜,从不霸气,却在无知无觉中覆盖你的耳鼻喉舌,待发现时,早已乖乖地做了它的俘虏;
乌龙铁观音要衬上好的紫砂壶,熬制要火候,更要耐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半日浮闲抵十年尘梦。
最爱却是明前茶。明前茶乃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因其鲜嫩而身价衿贵。明前茶种类众多,我只尝过明前龙井,便足以萦怀不忘。那年初春爸爸南过江浙,返乡时正好路访“曲曲环环路,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的九曲十八涧,遂带回新采摘的西湖龙井。人称品茶一曰看,二月闻,三曰尝,但看色泽已是绿意盈盈欲滴,沁透心脾;拆开后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懵懂人生之初开化,一切尘事皆荡涤。只是清明一过,饮新茶的好时节就又过去了。
陆羽讲《茶经》,二十四式茶器无异阳春白雪,凡世尘嚣之中甚少再用;幸而茶文化由雅到俗,不曾失传。四川人爱坐茶馆,摆龙门阵,采菊东篱瓦屋纸窗也是自在得意;北京人台下喝茶,台上做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若到香港吃茶,推荐一个好去处,赤柱美利楼,望不到逼仄的马路,汹涌的人潮,唯有背山面海,春暖花开。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闽粤一带嫁女儿时,丈人要为难一下未来的女婿,其中一条就是泡“功夫茶”给女婿喝:壶小如拳,茶叶却占了半壁江山;且泡的是乌龙茶,宜细呷细品,初初入口实在是苦涩不堪言。若对方能一口喝下,便说明是个能吃得了苦的人,这样才放心把女儿嫁出去。
品茶如品人;阅茶可以无数,但最后发现真正对胃口的,其实还是那样一两类。曾有密友,窈窕淑女却一直待字闺中,后经人介绍与一男子相识继而热恋。谁人看来都是天造地设极登对: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一个重情,一个有义,可不出半年即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其实不奇怪。女孩岭南人,蕙质兰心,婉约细腻;男孩中原人,却是威猛有余,体贴不足。“没办法,他不是我那碗茶。”
没错,这个将就不得。谁让他们不是彼此的那碗茶
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正如茶的种类不同一般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白茶等之分,人生亦有悲、欢、离、合等之别。如同品茶,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需要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出人生中各阶段的酸、甜、苦、辣,才能够铭记一生中容易忽略的美丽风景。
我自知对茶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去细细地品茶。然而,每闻茶之清香,每见叶之沉浮,我心亦变得淡然,从容。香茶在手,独坐于天地之间,沐浴在山谷宁静之中,任时光之悠悠、社会之嘈杂,我自细品美茶之香,纵览自然之美景,忘却俗世之烦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何等惬意之生活、何等豁达之胸怀!
然而,社会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古了那种田园般的生活方式。科技为我们带来了文明,带来了便利,也带来现代人越来越多的烦恼。追名逐利,只重结果不顾过程的人生,就像一口喝完杯中茶,全然不知其滋味一样。人们一辈子为名利而生存,为声誉而忙碌,忘记了身边的亲人,忽略了世界之美景,更是永久地失去了内心真正的渴望;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如同隐居于山水之中的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浓或淡、清或涩的茶水中品味出那份清香,在悲、欢、离、合的人生中领悟出生活之幸福,生命之伟大……
人生在世,难免失意与痛苦。这点与品茶再相像不过。不同的人会对同一种茶品出不同的滋味,对人生的失意也会持不同的态度。庸俗之辈只会整天埋怨与失意之中,沉湎于痛苦之渊;胸怀宽大之人则会微笑地正视各种失意与痛苦,永远的那么淡定、从容。正是这种淡然、豁达的心态树立了他们高尚的人生观。生、老、病、死等等这些不幸,人的一生中会多次碰到,聪明的人一直能够做到不为物喜,不以已悲,活的永远是那么的自然、潇洒。正如一篇歌词中的两句话:“让它自然地来吧,让它悄然地去吧……”
时光匆匆,人生几何?消逝的光阴一去不返,我们不应一味去感慨;剩余的时间我们要学会好好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自然,珍惜身边每一边,每一事物,在珍惜中细细品人生这杯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人生百态于一体的“香茶”。
不同的茶,泡出不同的口味,溢出不同的茶香
泡一杯浓茶,细细地品味一下人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有人说,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那么人生则是一幅展开的画,一百个人,自然也就有一百种感受。但是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样,读书也要读出品味。品味人生,总不免有所感触,或长叹,或欣然,感触愈多,收获愈多。《三字经》、《增广贤文》便是无数人,经过数代的经验品味出来的人生哲理。
所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一杯浓茶,品味人生,在这里,就成为了一种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忍让,是宽心;知足者常乐,是平衡,是清心;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是专心、是耐心。其实,无论这世间事物如何变化,只有这人,才是最有品赏价值的,而品赏出来的人性,更是永恒的。
不同的茶,泡出不同的口味,溢出不同的茶香,犹如人之爱心、虚心、清心、诚心、信心、专心、耐心、宽心八种心性,蕴含人之一生的哲理。
在阴沉而窒息的空气里,泡一杯茶,坐在窗台下。五月的柳树,幽淡、素洁!
泡一杯茶,透过玻璃,看被开水冲腾地上下翻滚的茶叶。正如人,为生活而到处劳碌的人!如父母日渐深陷的眼睛,如我们日渐粗糙的手,……
小雨下得淅淅沥沥,凉意浸湿了疲惫的身心,涌出了酸楚的眼眶!喝一口色浓味苦的茶!慢慢咽下,咽下!咽下!!
没有吸烟的习惯,可我喜欢品茶,尤其是酽茶。端起杯,轻轻吹去漂浮的茶叶,望着那浓浓的汤液,看着那冉冉升起的缕缕白气,仿佛进入了一个飘然的梦境;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浓浓的清香,通体的疲倦荡然无存,诸多的烦恼悄然远逝,遐思也飘远了。
品味人生的滋味亦如同一杯浓浓的茶。少年,初识愁滋味的季节,成长的岁月浸透了淡淡的苦涩;青年,一段如火如荼的季节,亮丽的青春总有那么几抹灰色;中年,阅历人生的坎坷,趋向成熟的岁月,双肩扛起沉重的包裹;老年,饱尝了岁月的风霜雨雪,怀念已逝的青春韶华总难免酸涩。人生,不正如那一杯捧在手里的茶吗?或许唯有天真无邪的童年才如同一掬可人的清泉吧!
是的,今天有今天的烦恼,明天又有明天的困惑,或许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生了。人生的苦不是酒,酒让人沉醉不解愁;人生的苦恰如茶,痛苦中给你警醒,给你希望,淡淡的苦涩蕴蓄着清香。
有人说,错过的即使是太阳也别懊悔,悔时月亮也会错过,再悔时,你将连星星一并错过。既然走过,就别再徘徊,别再为闪在背后的风景懊悔,多向前看,更美的风景还在眼前!
瞧!太阳又出来了,天不是又放晴了吗?你的那方天空难道会永远阴云密布?生活就要为了生存和进取而努力。别拒绝人生给予的那份苦涩,因为这苦涩中孕育着成功的希望。
人生就是一杯浓茶:端起杯来,有轮旭日,有弯新月,有满天的星星就浸泡在茶里呢!抿一口,咂咂嘴儿,满口的太阳味儿、月亮味儿、星星味儿!
人生之旅是一段磨炼性格的路,人生之旅是一杯茶,把真诚与执着挥洒在人生路上,浸泡进人生这杯茶里,那苦涩何尝不是满口的清香呢?
阴晴圆缺,是月的轮回;悲欢离合,是人生的纠葛。既然要生活,我们就不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生活,我们就继续拥抱那份执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舞台”。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有前台有后台,前台看起来是那么的漂亮,却不知道后台的辛酸!前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却不知道后台,脱下那一身的假面具,又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那才是人的真面孔……品味心境,品味人生……
人生如同独酌一杯浓浓的、酽酽的茶,意味深长悠远……
品茶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
几天没喝茶了,突然想在这个清静的上午为自己泡一杯茶喝,找到了一盒台湾的“杉林溪”,层层包裹,急切地打开来,原来是一粒粒的茶珠,还没泡呢,就有一股香气袭来。嗯,心想这茶应该不错吧。
上午停电,用煤炉烧水,水开了电也来了,先烫过茶具,再泡上一杯,茶汤黄琥珀色,看着就有想喝的欲望。果然是好茶。
这茶好像是一朋友台湾的同事送他的,他转送给了我们。我看了无数茶包装上的广告语,有些是名不符实,这次不看介绍,我先品尝过再说,没想到真的把我吸引住了,然后引我再来看盒上的介绍。都是繁体字,有点看不懂。
杉林溪高山茶:产于台湾海拔1600~2000公尺之杉林溪凤峡地区的原始森林,此查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山区终年云雾缭绕,是孕育高山茶之绝佳环境,经雨雾滋养,其制成之茶叶香气高雅,余韵浑厚,喉韵无穷,其乃台湾茶叶中之珍品,名气远播,驰名中外。
先不管它夸张了多少,但是的确是入口感觉浑厚香纯,喝罢,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既不像铁观音那般浓烈刺激,也不像碧螺春那么淡雅清香。就如一种浑厚深沉的男重音,绕梁三日,久久回味!
“诗写梅花月,茶剪谷雨春”,品茶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
品茶更如品人,具说:10的人像“海马宫茶”,淡淡的青涩,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溪水;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鲜亮;30岁的人像“碧螺春”,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又是如此可以亲近;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风月的磨难,开始磨炼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
也许是到了爱感悟人生,爱旁观的年龄了,昨日给儿子收拾书桌,看见一本易中天的《品人录》,就留下来,原来易中天品的是古人,先品项羽,再品刘邦与韩信。他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品人,而我喜欢根据自己的眼睛品周围的人。
比如昨日一帮同事聚餐,落座就抽烟的男士,这种应该有些大男子主义,和小自私,不管空调房间里有多少不抽烟的女士在,自管自己抽得舒服。
也有上菜上汤都先照顾身边女士的,我还隔了一MM坐,但MM旁边的一男士自始至终都照顾我们两个MM,汤来了端汤,饭来了端饭,这样的男士应该是比较细心的,在家也是一位体贴太太的老公。我就一直享受这位帅哥的服务,还享受另一边的MM为我夹菜。
其实我是一个很会照顾别人的,但当遇到另一个更愿意照顾别人的人,就享受起来。
跟我一起工作的合作伙伴一MM,她每天早上为我打好早餐,她经常笑着说:“皇后来了。还不快点吃早餐。”我说:“丫头,过来给我捶捶腿!你不是说是我的丫头嘛”而她在家里,全是她老公下班还煮饭,照顾她。我常常说她嫁了一个好老公。
其实,为别人付出也是种幸福,有时候要留给别人这种幸福的机会。
茶的最高极限是用来表现东方文化的
济南人应该是对茶情有独钟的,因为即使是在茶文化中有较高声誉的惠山泉水,也不过是捞了个天下第二泉的位子。但是,即使是济南有天下第一泉的说法,济南人的品茶文化却不是天下最有名的,昔日有济南趵突泉畔的茶社,那是用一品的泉水来沏茶的。但是在茶业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在众多的泉水资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泉水还有很多,而按好水比有好茶相伴的规矩中,在一些名茶产地,也是多有好水相伴的。如,在龙井茶的产地有跑虎水与之相配,在顾渚紫笋的故乡有金沙泉相伴。而我们的济南就没有好茶可产的,但是我们济南人品茗的水平却不低,尤其是济南人对花茶的嗜好与销量的确是一个正比关系。但是,即使如此济南人多年以来并没有让我们的泉与茶成为一道散发独特魅力的风景,我现在唯一所存遗憾的是,尽管我有过在趵突泉茶社品茗的经历,但是缺没有很好的品出好茶的味道。
因为,那时心不静。现在心倒是静下来了,但是泉水没有了。没有泉水的品茶就会大大地打折扣。所以再说品茶的时候品品人品,这就会更加不容易。
再说品人之前,就要先说说这济南人爱喝的花茶。中国的茶叶结构中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之分,还有黑茶、白茶等茶类。花茶是在明代之后才有的,而当时花茶的制作也是文人雅士的清玩,当时并没有普及。到了清代,苏州开始生产茉莉花茶,并大量销往北方各省,而从这之后就形成了北方人嗜好喝花茶的习惯。《听雨丛谈》说:“今京师人又喜以兰惠、茉莉、玫瑰熏袭成芬者,渐流通于海内,唯吴越专尚新茶,不嗜花熏,因是出产之地,易得嫩叶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方人嗜好喝花茶的习惯就逐渐形成了。
我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多亏了原来济南的一位老茶人,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不少有关茶叶的知识,而且为了写一篇关于茶叶的报道,我也曾下了一番功夫,好好读了些有关茶叶的通史和传说等等。许是当时所关注的是茶叶的知识和历史的发展变化等等,所有不曾把对茶文化的认识放在读人生和品味人生上。而现在当我那天和一些并不懂什么茶叶发展沿革的人一起品茗时,却发现人品的品味其实是和这不同种类的茶叶有大关系的。
茶圣陆羽的经历就颇能说明问题,陆羽,唐复州竟陵人(今天的湖北天门),他是个孤儿,当年被竟陵的智积和尚收留,陆羽天性聪慧,身得智积喜爱,但陆羽没有去作一个禅师,而是在强烈的求知欲趋势下,走出了山门,几经周折最后专心研究茶经,并写成《茶经》一书,,后来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当年读《茶经》没有上升到对于人品的论述上,也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文化学内涵。陆羽有一首写茶的诗就表现了他的人品和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