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23:33
原标题:茶叶分类是怎么来的?从古代,到近代,带你走进六大茶的分类史
茶叶分类古代史
中国茶类丰富,却不是“百花齐放”般的出现。
我国最早出现的茶品是六大茶类中的绿茶,随着时间的交迭绿茶制法也在推陈出新,陆续出现了炒青、晒青、炒青、蒸青等制法。
正是这多元化的制法为六大茶类的出现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失误”中成长。
唐代《茶经》中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到了宋代《食货志》中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追溯到元代民间将茶叶鲜叶的老嫩度不同而分为芽茶和叶茶。
到了明朝中国茶历史已出现了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等五种茶品,在制法上也有了详细的区分。
直到清代中国茶出现了“青茶”的记录,自此中国六大茶类已齐全绽放在茶的海洋中。
茶叶分类从何时起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我国利用茶叶也最早,据历史资料,商朝(约公元前16—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饭菜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药物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茶为主要商品之一
西晋(公元265—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鲜叶加工作饼茶
唐朝(公元618—907年)发明蒸青团茶
宋朝(公元960—1279年)发明蒸青散茶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创造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创制白茶、青茶
至此六大茶类齐全。
中国历史名茶众多,茶叶分类不仅科学的体现了茶品的分类性,更体现了茶品的系统完整度。
1979年陈椽教授首次提出将中国繁多的茶叶品种分为六大类,并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
在文中陈教授写到“国外产茶只有红绿两类,无其他茶类。。。。无分类可言,创立茶叶分类学说,我国当仁不让。”
陈教授在1979年撰写的《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以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而分类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共六大茶类。
是根据茶品特点分别归类,以佐证说明茶叶的不同特性和不同品种的区别差异。
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以便于行业内外、消费者等直接的沟通。
而这六大茶类自此被区分不同种类,但却有一至的系统关联。
例如绿茶、黄茶、黑茶都由杀青开始,而其他几种茶类则从萎凋开始。
虽制法与茶树品类不同,但却有“同根同祖”一般紧密相连的关系。
都是茶鲜叶在多种氧化酶的参与作用下发生的酶促氧化所产生的茶多酚等多种化学物质所组成的产物。
小结
虽然在古代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并未出现明确的茶叶分类,但现代科学茶分类的名称都已出现。
只是在古代中国茶文化里大家对于茶类的区分认知过于感性和直观,并没有准确的科学研究分类。
主要以人的感官分类,以茶汤的颜色、茶青的颜色、茶叶的颜色来区分分类。
并不能从茶叶的特点以及工艺制作方面进行分类阐述。
但在近代茶科学里1978年至1979年陈椽教授发表的《茶叶分类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了六大茶类的论点,这个论点也成为了中国茶科学里的一项里程碑。
方便了我们现在对于茶叶的分类和了解。
至于茶叶的品种,中国茶树种植广泛,茶树品种也是如数家珍,历史上的名优茶更是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