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古人用茶做这些事情你知道吗

2021-02-02 18:03

  中国饮茶风气历来已久,陆羽《茶经》记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之为饮,既然如此受欢迎,随即应运而生的便是茶叶作为商品进行的商业贸易活动,早在西汉便有关于茶叶的商业贸易的记载。

  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描写。此处的“荼”即今天的“茶”,可见,在当时,茶已经作为一种常见商品走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了。

  也正是因为饮茶风气的盛行,让统治者们认识到了茶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

  自中唐以来,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对茶进行了严格的政策控制。从茶的种植、加工、收储、运输、销售都有严格明文的法令政策。对榷税与缉私更是当做重要工作一直直营。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茶的专营权收归政府。成为了古代与盐铁并重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榷茶,古代所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榷,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利、专卖、垄断。《史记·五宗世家》有载:

  韦昭曰……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

  韦昭在这里最老实的揭露了榷的本质,非常简明的告诉众人,什么是榷,就是你们别人家不许干这个了,只有帝王家才准许干。

  榷茶制度,始于唐朝,《旧唐书·穆宗本纪》记载,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五月:

  加茶榷(茶叶专卖税),旧额百文,更加五十文。

  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月,王涯为相,极言“榷茶之利”,文宗以王涯为榷茶使,命“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积旧”,广征民间茶园为官有,并且让茶农们焚毁以前所积攒生产的茶,彻底垄断茶的生产贸易,全部改由官府经营。结果刚刚推行便造成民怨沸腾,推行不久,便因王涯涉他案被诛而废止。

  入宋以来,与契丹(辽)、西夏(党项)、女贞(金)等游牧民族烽火不息,财政困难和战马短缺是长年干戈的最显著的问题,困扰着统治阶级,所以自从入宋以来,官方倍加重视榷茶制度。

  据《宋会要·兵》记载,当时军事上买马的经费的主要来源便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课是当时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和蕲州之蕲口设立六榷货物,并在淮南蕲、黄、庐等六州设置十三个官办茶场、尽榷其利。商人买茶,必先到榷货务交纳钱帛,由榷务发给票务(茶引),再到指定的山场兑茶。榷茶制度由此一直延续,元、明、清三代均以实行。《明会典·茶课》载:

  国初招商中茶,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每七斤蒸晒一篦,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每上引仍给附茶一百篦,中引八十篦,下引六十篦,名曰酬劳。

  清代榷茶制沿袭明制,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规定大引篦茶官商均分,商领引票,输价买茶,交茶马司,一半入官易马,一半经商发卖。此项诏令便是来源于明代榷茶制度。嘉庆以后,茶之外销益盛,于是废除榷茶制度改收厘金,从此榷茶渐渐被苛征捐税所代替。

  并且由于“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茶成了博马的必需物资。自唐朝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在指定推行一种以茶和其他货币与边疆少数民族易马的政策,以茶易马,始于唐代。《封氏见闻记》称:

  (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人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其实这段文字就完整的记述了当时以茶易马的情形。大抵便是茶产于中原,但是在边疆地区却异常受欢迎。游牧人民往往带着地区所产名马来中原地带换取茶叶。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就是“开着宝马换茶叶”咯。

  但是这个时候“驱马市茶”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并未成为官方的一种外交贸易手段。直至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买马司,于秦、凤诸州,熙河路设官茶场,规定以川茶交换“西番”马匹。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对这段史实有过记载:

  李杞入蜀,经画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王沼又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

  自此,茶马互易才成为了官方的一种正式政策。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蜀运茶马利宜称: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后代历朝,除了元朝因本部蒙古产马未实行茶马交易之制以外。明、清二代,均沿用宋制,在川、陕设立专门机构。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更是在陕甘之外,更增设云南北胜州茶马市,用于对藏族易马。

  在中国古代社会,茶不仅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税收来源,更是边民游牧的生活必需品,促进了中原与内地的经济往来。更是成为了维持边疆稳定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