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19:09
零基础学茶,有什么好方法,当然是选一套好书, 避免零碎的学习,书籍内容应该系统,有深有浅,今天就由小编为大家推荐这样一套茶书。
第一本:《品茶有讲究——泡好一壶茶》
本书内容共包括七部分 : 第一部分认茶识茶有讲究;第二部分泡茶择水有讲究;第三部分泡茶备具有讲究;第四部分泡茶技法有讲究 ;第五部分泡茶礼仪有讲究;第六部分随机应变泡好茶 ;第七部分品茶鉴茶有讲究 。通过这七个部分,从识茶、择水、备具、泡茶、品茶等角度详细为读者介绍如何泡好一壶茶。
第二本:《品茶有讲究——闻香识好茶》
本书介绍了识茶鉴茶方面的知识,共分为三篇:篇为解码中国茶,饮茶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才能 好地品鉴茶的韵味;第二篇为七茶共舞,不同的茶叶外形不一,茶汤颜色也不一样;第三篇为十大名茶任我品,由于茶树品种和制茶工艺的差别,茶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不同品种的茶,干茶的形态、色泽不同,茶汤的颜色各异,茶的香气和滋味是千差万别 。
第三本:《品茶有讲究——喝对才健康》
本书介绍了饮茶健康方面的常识,包括四个部分:一、茶叶的有益成分和健康作用;二、按季饮茶与健康饮茶;三、非茶之茶;四、健康小茶包。具体包括茶叶的有益成分和健康作用,季节与饮茶的健康等内容。供广大饮茶爱好者阅读参考。
第四本:《品茶有讲究——择具布席》
本书介绍了茶具、茶席方面的知识,共分为五部分:部分为常用茶具的讲究,介绍了茶具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茶具材质的讲究,介绍了茶具的材质多样,不同材质的茶具特点不同,适宜冲泡的茶类也不同 ;第三部分为择具有讲究,介绍了如何在泡茶时选择合适的茶具;第四部分是茶席用具有讲究,介绍了茶席用具有哪些、有何作用;第五部分是茶席布置有讲究,介 绍了茶席几种基本茶席的布置。
我是先闻到了若隐若现的梅花香,然后才发现门外的梅花树开花了。
这一日,天气很好。阳光时有时无,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云外的,照得大地热气蒸腾。门口花盆中的芭蕉树,张开翠绿的叶子,随着清风柔柔地舞动。
昨日从道观回家,刚入冬的大太阳明晃晃得晒,让人恍惚以为还身处夏天。但仔细一打量,又能很明显得从那明亮的气息中嗅到一丝冬意的清冷,毕竟是与秋天不同的。凉还是一样的凉,只是多了一份润在空气里,连身体在地铁里浸上的凉意,也比夏天消失得慢了许多。
上午来的客人这会儿已经全部离开,各忙各的事去了。我问刚进门的客人想喝什么茶,他答:随意吧。
倒了两杯六堡给他垫底,我在放生普的紫陶缸里翻找想喝的茶。东瞅西看,找到了藏在深处的桃子寨。思考一番,似乎的确有很长时间没有喝过这款茶了。
犹记得这茶去年刚从茶山回来的时候,甜稠的汤感,深厚的气韵,着实收割了一大票粉丝。那时的桃子寨,带着新茶的清香与青涩,像个野孩子,还不懂得收敛自己的个性。甜甜柔柔的茶汤,在口腔中化成丰富的花果香,茶气直冲腹部,回韵悠长。今年的它,在时间里沉淀出另一种味道。新茶的青气已散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花香。茶汤也变得更加细腻粘稠。原本的冲劲儿,亦趋于柔和,似乎从一个野小子,长成了懂得收敛自己的小姑娘。我知道,这才是开始,往后,它将愈加醇厚。
有时觉得,茶同人一样,一定要到了那个时间点,茶汤才能有质的变化。人的成长,何尝不是一个开智的过程?非要把时间过够了,路程走够了,你才能顿悟从前,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觉得胡乱穿衣也不做任何打扮的自己很漂亮;等大学毕业,稍稍学做打扮之后,才发现那时候真是又胖又土,不明白当时的自信从何而来。又过了一两年,我再回头看那时候涂个防晒霜、画个眉毛就张扬出门的自己,不由自主为那时的沾沾自喜感到不好意思。而现在,但当我开始回望审视前几年的自己,又难免为当时奇怪的审美而脸红羞愧。好像这些发现,都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我突然意识到的,然后开始改变。但在那些时间里,在那些不自知的时间里,我满足地享受那时地状态,觉得自己也是很好的。
改变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一定需要你积累够了,渐悟够了,才能突然醒悟。我称这一成长过程,为开悟。
人的一生,是不断开悟的过程。就像茶一样,一个时间段有一个时间段的味道。一定要到了那个时间点,才能有质的变化,才能有那一种味道。
有首《南乡子》写:色映蔷薇水,光浮琥珀尊。美人浴罢近黄昏。叫人印象深刻,秾艳梦幻的美感,浑然天成的气韵,倾倒看客如我辈。
时隔日久,夜里灯下,左手边一盏茶,茶色在玻璃杯中晶亮剔透,蓦然间便有句“杯倾琥珀浓”闯进脑海,似曾相识。
那便查吧。
一查还真又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寻到它。不过写的是酒,而并非茶。可这句用来形容茶分明也很贴切,比如说生普茶汤色。
茶汤色有很多,正如茶叶品类繁多,但琥珀色常见,浅如蜜蜡,深似琥珀,像极珠宝店柜台里的那些小玩意。
而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则得因于一种来自人的必然。这一种必然,像两条交汇的河流,合二为一,奔涌向海。
一个人喝茶,就免不了在一盏盏茶里观赏汤色,久而久之,便积累下本色谱,放在那里并不见得要用来做什么,但那本色谱就在人的记忆里。
于是一个人见到蜜蜡琥珀,就会无可避免地想起,这种颜色似乎曾在哪见过——见过是见过的,当真见过,就在那茶汤里。这便交汇。
汤色与琥珀色,在人的视觉中和心理上,至此融合。仿佛茶色一点一滴汇聚成了颗琥珀,而一颗琥珀入水化开来则成一盏茶汤。
联系就这么建立起来。
是否美的存在总会有些关联?这关联被美所贯通。当人俯首低头在茶汤里得见那一抹好颜色,再在琥珀当中与之重逢,一种舒缓却蓬勃的力量就在人心里跃动起来,叫人觉得似曾相似,见之可亲。
桃花之于美人,也是如此。当人见桃花,又得遇美人,眼前心上所浮现的,更多是美人颊上那一抹桃花色吧?于是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有后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算来古典诗词中,写酒的比写茶的更多,也更汪洋恣肆。“杯倾琥珀浓”在这里被“光浮琥珀尊”所撩拨牵引,原本用来写酒也被用来指茶,毫不突兀,实在是种幸运。
公杯中的那团琥珀,犹如一团软玉流光,潋滟迷人。茶质清和,却暖心扉;茶亦非酒,却色更浓。人高兴或不高兴,都喜欢用喝酒来做由头,茶又是人何时非喝不可的理由呢?看客如我,是好奇的。
这好奇驱使人去探究,且先探究自己吧。扣心而问,看书写字时爱喝茶,天寒地冻时爱喝茶,思考问题时爱喝茶,无所事事时爱喝茶——想喝了便泡了,泡好了就喝了。真地来找,也找不出什么明明白白的理由。
或是喜欢看那杯盏中的琥珀光色,或是喜欢闻嗅那袅绕的气息馥郁,或是喜欢领略那甘苦沉浮的味觉体验,或是更多。
千言万语,零散琐碎都汇聚成一个总的事实:
一些叶子泡在一些水里,浸透出一抔抔琥珀光,再如光般倾泻,仿佛倾倒人间,叫人在恍惚间遗忘了时光,心醉神迷,物我两忘。
1
为什么消费者总喜欢听“千年古树”、“千年野生”这样的故事?当我们习惯用对立化、僵固化思维去理解时,只能无奈地吐槽“割韭菜”。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说,苍山顶上有很多小人人,一翻开石头就能看到他们乱蹿。那时候真期待自己赶紧长大,大到可以爬上山顶抓个小人人养着玩。 后来,慢慢长大,大到自己能理解那是“故事”。可潜意识还是不愿意承认。一想到就怅然若失:为什么世界这么无聊,居然没有小人人? 这就是“祛魅”。
“世界被祛除了神秘性、魅惑性”。
2
刘擎老师说,在万物有灵的世界里,人和世界之间是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的,古代人从这种整理的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人类是“嵌入”在整个宇宙之中。
进入现代社会,理性的力量驱散了神秘的魅惑。
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了。古代社会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意义消失了,那些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也没有了。在古代社会,人是“嵌入”在这个世界里的。
现在,人被从那个大的“母体”里剥离出来了,从此孤独地、无依无靠地存活在这个世界里。
3
祛魅的世界怎么才能不成为冰冷荒凉的世界呢?而“千年古树”不正是我们多少现代人借由喝茶留下的最后的“美梦”吗? 西方刚进入现代时,对东方的幻想,给“绿色黄金”赋予的神秘性,与现代人对“茶之灵”的寄托,有多少区别呢?
4
茶叶进化论一直在“祛魅”。 我们告诉你,学茶一点都不难。理解品鉴也很简单:从茶来看,它遵循农业规律;从人来看,要理解自己的感官系统;好茶从何而来?品种山头风格如何形成?这也不难,从人类学的观点去看品种“驯化”脉络自然清晰。 我们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解构。可是有一天,会不会有人告诉我:你戳破了我的美梦?我们把这一切“解构”之后,能不能再“构建”出什么?
这就是我最近的迷思。 人类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讲故事”。对于做茶的人来说,不论是信仰、意识感、还是营销层面,故事就是载体。 宏观上来说,茶是人类漫长文化的物质遗产。微观上来说,每一个人和每一款茶都有它的故事,其中偶尔有些闪耀,就为茶文化增加了些微光。 周五,我们从茶的故事和有故事的茶聊起,看看能不能为这个答案摸出一丝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