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7:45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依据各类红茶品种特征的要求,中国红茶按初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
一、红茶分类简史
中国红茶最初起源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的小种红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红茶。18世纪中叶,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制法。清代刘靖撰《片刻馀闲集》载有“……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当时已有“小种”和“工夫”之分。1875年前后,工夫红茶制法传到安徽,原盛产绿茶的祁门县,开始生产红茶,因香高味浓而驰名天下。19世纪我国的红茶制法传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将叶片切碎后再发酵、干燥的“红碎茶”。50年代末,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也开始试制生产红碎茶。
二、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红茶,传统上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产于福建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其毗邻地区生产的称“外山小种”。小种红茶是最古老的红茶,同时也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其他红茶都是从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代表茶类:正山小种。
目前还在使用的正山小种加工的“青楼”
现在社会,女性不仅关注做美容美发,同时也关注养生。饮茶是一种高品位的养生之道,过去很多女孩不屑于喝茶,但如今女性也形始饮红茶而且很讲究。红茶是发酵茶,对胃的刺激性小,是养胃之茶。红茶还是抗酸化作用最强的茶类,适合朋友非常女性饮用,常饮可以达到美容养颜、减肥和
筠连红茶,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筠连红茶,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当地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筠连茶叶销华夏”赞语。筠连红茶具有“外形秀丽,毫锋显露;色泽乌润,香高味醇(橘糖香),汤色红艳,叶底红匀”的独特风格。2011年12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筠连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筠连红茶历史渊源
筠连茶叶生产悠久的历史可上溯三千年。虽然“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其品质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筠连县是“川红”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由于需要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加强联系,决定在四川等茶叶产区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所产“川红”茶叶直接销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组建了七个红茶技术推广站,筠连为其中之一。从1951年春起,中国茶叶西南区公司筠连红茶技术推广站在筠连县内举办多次红毛茶初制培训班,向茶家传授红毛茶技术。
筠连红茶产地环境
四川是中国茶树发源地之一,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特别适合于茶叶生长。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最宜发展红茶生产。筠连地方群体品种“早白尖”,最适制作红茶。
筠连红茶的特点
1、品质特点
筠连红茶具有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有尖锋、亳茸显露、色泽乌润、形状匀齐、净度良好的特色。
2、主要功效
筠连红茶具有暖胃养生、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止泻、抗菌、增强免疫等功效,红茶有助于肠胃消化,能促进食欲,有强壮心肌的功能、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等。
3、制作特点
“鲜、适、快、冷”,即:鲜叶要鲜,发酵要适度,高温毛火,快速毛火,快速冷却,冷要冷过心,摊放摊得凉;足火时间长,忌快速干燥,影响茶香味,甚至造成“外干内湿”的假干。筠连红茶制作最讲究火功,毛火的锅温普遍较高,足火时间偏长,也是温度之积累,亦属高温,这与形成其“浓强鲜”品质有着密切关系。
筠连红茶采制工艺
一、采摘
每年二月初至四月下旬,采摘单芽至一芽二叶的芽叶。
二、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
2.加工要求:
(1)萎凋:采用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萎凋叶含水量控制在60%至64%。
(2)揉捻:通过初揉、复揉,成条率达80%至90%,并发出较浓烈的茶香。
(3)发酵:温度控制在22至24度,相对湿度保持在95%至98%。时间4至6小时。
(4)干燥:毛火干燥温度为120度,时间5分钟,足火干燥温度为100度。足火干燥至茶叶含水量4%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