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14:22
岩茶圈的套路,很多。
比如,张三心知自己拿不到正岩山场资源,全是从各地批发来的外山茶。
但却能脸不红,心不慌的向外地茶友介绍,这些都是牛肉、马肉。
比如,张三明知什么才是好岩茶的标杆,要有岩骨花香。
但却昧着良心说,肉桂是喝苦涩刺激。只因不想让又苦又涩又薄的外山茶,砸在自己手上。
比如,张三本来对岩茶的了解,跟浆糊一般。
但却足够大胆,敢开门收徒。
并且,传经布道——“教你如何分辨正岩茶?”
“看干茶,看汤色,看叶底,看价格,4招区分正岩茶,外山茶。”
上周末,有位浙江茶友来信。
说他们当地,最近来了位岩茶老师。
开茶会讲座时,课件培训梗概,大致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
我一听,心里在想:
这么不靠谱的说法,不是纯属耍流氓嘛!
一,看干茶能看出正岩?
正本清源,别信。
迄今为止,这大概是麻花听过的,分辨正岩茶的第二等谬论。
第一等谬论,是说看泡袋,听声音就能分出好坏。
这纯属瞎扯淡。
岩茶的干茶条索,看不出山场。
顶多看出来,这茶焙火程度如何,颜色是深是浅。
从肉眼看过去。
干茶是否匀称,统一,色泽一致?
还是色选与挑拣没用心,留下茶梗与老叶?
或者拼配痕迹明显,一包茶里边,条索有粗有细,有长有短,高矮胖瘦不一?
……
至于,而功力再深一些的,能勉强分出大致品种。
老丛级别的水仙,粗枝大叶,横刀阔马,叶脉粗壮,叶茎凸显。
将普通肉桂与老丛水仙摆在一处,条索外观的差距,一目了然。
但说到区分出岩茶的山场,建议是,先清醒一下。
岩茶加工过程,经历了揉捻,焙火。
随着火功的加深,条索愈焙愈紧结。
等到最终成品后,要不细加分辨,会感觉它们全都长一个样。
从清一色的黧黑色、板栗色干茶条索里,分辨出正岩茶、外山茶。
无异于,难于上青天!
另外,在看干茶的同时,还可以顺便闻干茶香。
岩茶作为焙火茶,它的干茶香比较一致。
如果你想从干茶香入手,以此为突破点,从中分辨出岩茶山场。
那么,你铁定会失望而归。
因为岩茶的干茶,主要是一股植物蛋白被烘焙过的气息。
坚果香,焦糖香,类似炒瓜子板栗香,香得大同小异。
闻干茶,不可能分出正岩茶,外山茶。
顶多,是通过直观的香气,鉴别出岩茶是否返青、变味,串味。
除此外,别将太多的宝,压在看干茶上。
若真如此,那岩茶的斗茶审评大可简略,不用再费劲的准备沸水泡茶。
光看一看干茶,就都能知答案。
按这样的想法与做法,不仅是对岩茶的无知,更是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