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茶常识普及:关于茶文化知识讲义

2021-01-16 19:53

  茶文化知识讲座--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原产我国。这种常绿灌木,高可五、六尺,叶长呈椭圆形,有锯齿。叶茉、叶间开白花,五瓣,果实扁圆,呈三角形,熟后则裂开,散出种子。可于春秋时采撷其嫩叶制茶,种子还可榨油。茶树因材质细密,还可作雕刻用。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代人把古“蔡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茶文化知识讲座--中国茶区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菜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西南菜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茶文化知识讲座--茶的分类

  茶类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方法。

  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另外还有一些“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但是一般的饮用方法上与一般的茶一样,故而人们常常以茶来命名之,例如虫茶、鱼茶。有的这类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不是茶了,例如绞股蓝茶。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

  绿茶炒青

  绿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

  烘青

  绿茶 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

  晒青绿茶(滇青,川青等)

  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红茶 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等)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青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

  白茶 白芽茶(银针等)

  白叶茶(白牡丹,页眉等)

  黄茶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黄小茶(北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

  按发酵程度不同来分类

  茶叶中发酵程度的轻重不是绝对的,当有小幅度的误差,依其发酵程度大约红茶95%发酵,黄茶85%发酵,黑茶80%发酵,乌龙茶60——70%发酵,包种茶30——40%发酵,青茶15——20%发酵,白茶约5——10%发酵,绿茶完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单分类。

  不发酵茶 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

  绿茶 青茶 红茶

  0% 15% 20% 30% 40% 70% 100%

  龙井、碧螺春等 清茶 茉莉花茶 冻顶茶 铁观音 白毫乌龙 红茶

  按季节不同来分类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蹭鼻,富保健作用。

  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摘采,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冬茶、秋茶采完气候逐渐转凉,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月份

  节气

  名称

  4——5 清明、谷雨、立夏 春茶

  5——6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一次夏茶(二水茶)

  7——8 大暑、立秋、处暑 第二次夏茶(三水茶)

  8——9 白露、秋分、寒露 秋茶

  10——11 霜降、立冬 冬茶

  11——12 小雪 冬片茶

  12——4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分 天寒茶叶不长芽,实际上这几个月之中还可能会有雨水茶出产(冬三水、不知春)

  按萎调程度不同来分类

  萎凋,是茶叶在杀菁之前消散水分的过程,分为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萎凋不一定会产生发酵,制茶过程中,静置而不去搅拌或促使叶缘细胞膜破裂产生化学变化则将不会引发发酵现象。

  一般而言绿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黑茶则是不萎凋后发酵;而黄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黄茶是杀菁后闷黄再补足发酵的);白茶为重萎凋不发酵;青茶、包种茶、乌龙茶为萎凋部份发酵茶。

  不萎凋茶 绿茶、黑茶、黄茶

  萎凋茶 白茶、青茶、包种茶、乌龙茶、红茶

  按制造程序不同来分类

  毛茶或粗制茶、初制茶 各种茶叶初制后之成品(含有黄片、茶梗)统称毛茶,外型粗放

  精茶或精制茶、再制茶、成品茶 毛茶经分筛、捡梗等精制手续,使其形状整齐,品质划一之成品

  按薰花种类来分类

  素茶 未薰花的茶叶称之

  花茶 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树兰花茶、桂花茶……等

  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成茶精制过程中的焙火是改变茶汤品质的重要步骤,正确的焙火可以有效提高茶汤品质。

  生 茶 轻焙火仅焙乾水份于5%以下

  半 熟 焙火稍高,时间稍长

  熟 茶 高温长时间焙火

  按产地不同来分类

  高山茶比平地茶好,是高山有气候、土壤、树木等适合茶树生长的天然条件。其实,凡是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高,光照适中,土壤肥沃的地方,采制的茶叶,品质都不错。

  高山茶 各产茶区内,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的地区,包括有阿里山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和台东山脉等。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馥郁,耐冲泡。

  平地茶 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之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按新茶、陈茶分类

  如何鉴别新茶与陈茶.一般可从以下有点去识别

  色 泽 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受空气中的氧气和光合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使色泽由新茶时的青翠嫩绿逐渐变得枯灰黄,使红茶由新茶时的乌润变成灰褐色。

  滋 味 陈茶由于茶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使可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减少,从而使茶叶滋味由醇厚变得淡薄,同时又因茶叶中氨基酸的氧化等原因,使茶叶的鲜爽味减弱而变的滞钝。

  香 气 陈茶由于香气物质的氧化和挥发,使茶叶由清香变得低浊。

  茶文化知识讲座--各种茶类的特色

  绿茶:茶干色绿,清汤绿叶,具清香或熟栗香、甜花香,滋味鲜醇。

  红茶:红汤红叶,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

  青茶:乌龙茶:外型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茶汤金黄,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叶底绿叶红镶边。

  白茶:毫色银白,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黄茶:黄汤黄叶,多数芽叶细嫩,显毫。黑茶:色泽黑褐,汤色橙黄至暗褐色,有松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