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7:37
1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由中国确定的。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茶的起源肯定还早得多。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水泉以及有关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3茶叶发展史中为什么总要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流传着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病痛,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了茶而解毒的故事。这一神话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
4你知道“茶”字的由来吗?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至公元前200年《尔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尔雅·释木第十四》记载:“槚,苦荼”。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至于“荼”字何时改写成“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5茶有多少雅号别称?
茶的雅号别称很多,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其名尚有槚、蔎、茗和荈。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酪妈等称呼。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不夜侯”。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一名“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亦有雅称“森伯”、“涤烦子”的。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6卢仝的“七碗茶诗”内容是什么?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因其生动地描绘了饮茶一碗、二碗至七碗时的不同感受和情态,故有《七碗茶歌》之称。诗中描述诗人收到好友孟谏议差人送来新茶之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接着,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七碗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尤其是“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茶对诗人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而是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当他饮到第七碗茶时,似乎有大彻大悟、超凡脱俗之感,精神得到升华,飘飘然,悠悠飞上青天。
7你知道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吗?
元稹曾作咏茶《一言至七言诗》,“一七体”是唐朝一种古体诗种,常称“宝塔诗”,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分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常唱和。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写了这首诗。当时白居易民心情较为低落,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此诗将“一七体”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对仗工整、妙趣横生。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诗中二三句赞茶质优,暗喻白居易品质优秀。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写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接着写诗人与茶情谊深厚。最后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的功效。元稹以此诗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8说说“径山茶宴”?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仗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与世。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
9何谓茶博士?
茶博士一词始见于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饮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甚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不堪嘲讪耻辱,愤而作《毁茶论》。”这里的茶博士是指会煎茶之人。宋代以后,茶坊、茶肆中跑堂的堂倌和卖茶人,也有称为茶博士的。如《水浒》第十八回有“宋江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中有“自家茶博士,开了道茶坊着有甚么人来。”的记载。
10茶是如何进行海上传播的?
早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6世纪末),在中国向日本传播中土文化与佛教的同时,茶就传入日本。但从中国带回茶籽在日本种植,则是中唐以后的事。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法,翌年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在日本滋贺县。另一僧人空海于公元806年归国,不仅带回茶籽,还带回制茶工具及制茶技术。
到了宋代,日本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于日本佐贺县,还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两宋时期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当时北宋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些港口南亚诸国商船往来频繁,当时输出的货物中就有茶叶。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越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非洲东岸,每次都带有茶叶。通过南亚诸国,中国茶传入地中海和欧洲各国,所以有人把它称为“海上茶叶之路”。
11说说茶与戏曲的关系?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年代较花鼓戏和采茶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都比较接近,所以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离不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馆支付。如上一个世纪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12何谓贡茶?
贡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土特名贵产品之一,贡茶专供皇室或赏赐之用。贡茶始纳于西周,兴于东汉,从唐代始作为一种制度到清朝覆灭,长达几千年。这期间贡茶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以至广大茶民难以承受。历代贡茶兴起与衰败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兴衰。当今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有: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天目山青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顾渚紫笋(贡奉时间最长,历经唐、宋、明、清);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丘铁观音、武夷肉桂;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江翠片;江西:宁红(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绪30年列入贡茶,贡奉时间最短,仅7年)、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休茶);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距今1700多年);河南: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台湾:文山包种茶。
13为什么说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百科全书?
唐代陆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喜茶、爱茶,并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饮茶之风的熏陶下,从22岁开始即从事茶事的研究,后来又历经数年去茶叶产地实地考察,终于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初稿,并于五年后(公元780)经增补后正式付梓出版。《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约七千余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训诂学、文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为我国保存了某些珍贵典籍的片段,可称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陆羽因此被誉为中国“茶圣”。《茶经》已译为日、英、法等国文字。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是研究《茶经》的权威性学术著作。
1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条“茶叶之路”吗?
我国在对外交往史上有一条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存在辐射至东南西北的一条“茶叶之路”,它通过陆路和水路将我国的植茶技艺和饮茶之风传往世界五大洲。中国茶叶最早输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时期,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设“市舶市”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则输往朝鲜、日本。明清以后,茶叶的国际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输往英、美、俄等国。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植茶和有饮茶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多与中国的茶叶输出和饮茶之风的影响有关。
15“客来敬茶”习俗的由来和规范是怎样的?
客来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濛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传为我为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来敬茶”的习俗,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同时,饮茶的地点,应尽可能打扫得干净;选择的茶具和用水必须清洁卫生;茶叶的选择亦必须是家中所存茶叶中的上品。如为极品,还应事先向客人介绍一下此茶的来由和特点,以引起客人对此茶的兴趣。泡茶时不宜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茶杯里添水。饮茶时,主人有时亦可配上一些糖果点心,以助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