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8:13
土家人制作的手工茶也叫粗茶叶,是用来泡茶的,更是用来打油茶汤的,手工茶不依赖机器操作,完全是手工一道道做出来的。
清明前后,种在坡上和田边地头的茶叶树,经过雨水的滋润,阳光的温暖,茶树枝丫上冒出一枝枝娇翠的嫩芽。
清晨,土家人背着背篓来到坡上和田边地头的茶叶树边,将鲜绿的嫩条巅从三匹叶下面掰断,然后一把把丢进背篓,掰到一背篓后,又往另一个背篓里丢,两个背篓都装满了,就背回家,倒在一张张簸箕里摊薄,使嫩长条的茶叶巅保持采摘时的颜色,使嫩长条的茶叶巅在挥发水分的同时溢出新鲜的清香。
灶孔里的火烧燃后,用水将锅子清洗干净,端来簸箕将嫩长条的茶叶倒进加热的锅子里,右手拿着锅铲与左手配合着在锅子里反反复复的煸炒,这叫杀青。煸炒的时候,灶孔里的火既不能烧得太大,也不能烧得太小,保持适宜的温度,使配合煸炒的左手感觉不烫手为宜。每次在锅子煸炒的鲜茶叶不宜过多,控制在四五斤左右,这对煸炒鲜叶杀青的质量尤为重要。
二十分钟后,煸炒鲜叶杀青就算结束,已经蔫缩的鲜叶全部舀到簸箕里揉搓,锅子里继续第二锅对嫩长条的茶叶巅进行煸炒杀青。揉搓茶叶是顺着从后往前一个方向,使茶叶在揉搓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收敛,收敛是让茶叶变成细细的长条。揉搓要用力均衡,过大会使茶叶搓绒,过小又达不到揉搓茶叶的目的,揉搓的力度一致时,才会让每节茶叶得到成型的效果,揉搓的时间是掌握在杀青后的鲜叶从高温过度到低温,直到没有了温度时为止,最长在二十分钟内。揉搓好后在簸箕里摊薄,端到通风处吹干水分,再到第二张簸箕里又开始揉搓茶叶。
等到煸炒鲜叶杀青完后,揉搓茶叶完后,又要在锅子里煸炒,这时灶孔里的火比杀青时的火要小一些,加热的温度以适宜双手煸炒为宜。这是手工茶的第二次煸炒,这次手工茶的煸炒是不用锅铲的,完全依靠双手在锅子里翻动和揉搓,放在锅子里的茶叶不宜过多,以一把抓完为准,煸炒的方向也是从后往前,揉搓的力度要小于第一次在簸箕里揉搓的力度,第二次在锅子里煸炒的手工茶,起到的作用是在收敛水分的同时让手工茶最后定形,直到煸炒干后,煸炒出了手工茶的清香就算制作完毕,舀到簸箕里摊开,有太阳时,端到外面晒过一天即可用口袋和盒子包装,再放到干燥的坛子里贮藏。
制作手工茶持续到清明后的一个半月时间,一共制作三次,一次的周期在半个月时间。茶叶质量高的为青绿相间,晶莹泛亮,浓香阵阵为上等茶,也叫头道茶;青黑相间,二者兼顾,通体发亮,淡香四溢为中等茶,也叫二道茶;淡黄颜色,光亮稍浅,节条短小,暗香弥漫为三等茶,也叫三道茶。头道茶多半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二道茶是用来泡茶招待客人,三道茶主要是打油茶汤的原料。
土家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叶树,但规模不是很大,制作手工茶除了头道茶送给亲朋好友,留下的二道茶和三道茶是不会背到街上销售的,一般都会自用,除了人口少的人家和茶叶树种得多的人家,有茶叶卖外,一般的人家完全可以做到不买茶叶,自足自给。手工茶的特点是泡茶茶水深如绿汁,就像茶叶本身的颜色,抿入口中香气漫漾。打油茶汤的茶叶要炸得黄金亮色,泡酥得不沉入汤底,始终飘浮在汤面,品尝起来,茶叶酥香,汤水味深。
土家人家都会制作手工茶,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明前后将嫩长条的茶叶尖掰回来,把制作的手工茶晒出来。制作茶叶的季节正是农忙的时候,采摘茶叶也只有利用早晨和黄昏、落雨天的日子制作手工茶,尽管时间紧,一旦制作起手工茶来是不含糊的,决不会偷工减料,决不会少一道工序,要做就要做好,做好的手工茶才拿得出手送给亲朋好友,泡的茶才好饮,打的油茶汤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