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知识 >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面积

2020-03-21 20:41

 武夷园的面积,千余年来总的表现为递增态势,中间有几度停滞不前或倒退,则系战乱所造成。

  唐宋时,武夷茶种植地多限于武夷山方圆120里之内以及少量较平坦的洲地。唐时约千余亩,宋时增至2000亩左右,植地多在谷中底层缓斜坡地,为梯段茶园、石座式茶园,面积较小。山内约1000余亩,山外数百亩。山内多分布在三十六峰的壑谷和九十九岩的凹地。

  元朝设武夷御茶园,种植在四曲一带,仅有面积数百亩。加上民间种植之茶园,全县约有2400亩。清道光年间为武夷茶黄金时期,“茶山袤连百十里,茶厂林立。”武夷山“无岩不茶”。同时,洲茶种植面积渐渐扩大,开始连片栽培。全县面积约有5000亩左右。

  民国初年,全县茶园面积近8000亩。以后由于军阀混战,民国9~12年锐减至5000亩。民国19~24年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掌政权,提倡发展茶叶,并想方设法突破封锁,运到苏区以外进行境外贸易。县乡各级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还指令茶农垦复废弃的茶园,开辟新茶园,并实行各项奖励制度,茶园面积逐渐增长。民国23年,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9000亩。民国25年,县苏维埃政府暂时停止活动,中共崇安县委率领地方红军上山进行游击战争。崇安县政府为割断红军与当地人民的联系,强迫移民并村,许多专营茶叶的村庄被毁于一旦,茶农流离失所,茶园成片荒芜。以洋庄溪源自然村为例,民国16年全村茶山面积1710亩,共有中小茶厂40家,年产茶叶近6万斤。民国26年国民党崇安县政府强迫移民并村,赶走茶农,拆毁茶厂,致使1710亩茶园成为荒地。以生产“正山小种红茶著名的桐木村为闽北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基点村之一。民国18年茶园面积为1.4万亩。县苏维埃政权暂时停止活动后的民国25年,就被强迫移民并村。次年,茶园面积锐减至0.8万亩,民国29年再次锐减到0.5万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茶园荒废殆尽,仅有0.05亩。当时,全县茶园面积不到7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