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文化 >

宜兴为啥产茶,其茶又究竟好在何处

2021-06-11 19:36

宜兴为啥产茶,其茶又究竟好在何处,竟让我们的茶圣流连忘返呢?随着我的一步步寻访,关于茶以及茶的故事,便在这一派空濛的历史烟雨中渐渐清晰了起来…… 宜兴古称阳羡,因而宜兴产的茶,历来被称做“阳羡茶”。这里东濒太湖水,南接天目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其气候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看起来,上苍是比较偏爱宜兴的,所以专门开辟了这样一块好地方,让宜兴人在此种茶。始自两千多年前,“阳羡”那绿油油的茶树,就会每年不误时节的伸展出碧绿的春芽,奉献出满山的芬芳,其春茶之美也名扬四海。据称,到了唐玄宗年间,酷爱茶叶的有心人陆羽,就来此率领着茶农,在湖镇的贡前村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鉴,并得出了阳羡茶“芳香冠世”的结论,将这里的茶“推为上品”。经陆羽推荐,阳羡茶当时被选为宫廷贡品,受到皇上喜爱,被封为“阳羡贡茶”。那时的阳羡茶,可谓枝枝宝贵叶叶珍奇,让人趋之若鹜。而最为独到的是,芳香醇厚的阳羡茶,须配以水质上乘的金沙泉和古雅精致的紫砂壶,方能喝出完美的味道。于是乎,好茶好水好饮具,三样缺一不可——阳羡茶的这种喝法,愈发使得饮茶成为人生的头一等雅事,所以至今被人们称为“江南饮茶三绝”。 在整个唐代,阳羡茶都地位尊贵。当然,除了陆羽的功劳,这跟唐代的茶政也有关。其中,一个和陆羽同时代的官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碑刻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卿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时,有山僧献佳茗,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阙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每岁选匠征夫二千余人。”根据这段文字,可知阳羡茶在唐代被列为贡茶,这位李太守(他也是陆羽的好朋友)其实功不可没。因为只有在他这样的位置,才有可能将此茶直接“贡”给皇上。在阳羡茶成为贡品以后,李栖筠为方便进贡,就在罨画溪旁(今宜兴湖镇的金沙寺或洞灵观旁)建起了茶舍,每年采制进贡的万两茶叶就在这里制作,宜兴的唐贡山、唐贡村也都是由此得名。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贡茶制度”,便是在此时确立的。 采制贡茶,在那时可真是一件兴师动众的事情,一般都会在贡茶院进行。宜兴的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上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用现在的话说是“一把手亲自挂帅”。为了不误茶期,还要征调万人突击采摘制作。贡茶制成后,要把各路英模召集一起庆祝,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阳羡茶是皇帝偏爱的珍品,所以每年春茶制毕,一定要快马急驿,日夜兼程送到长安,以赶上朝廷的“清明宴”。在唐朝的时候,京城长安距宜兴有4000多里路,因而有人也把阳羡茶称为“急程茶”。看这个样子,跟那个随“一骑红尘妃子笑”送来的荔枝也有一拼。唐代诗人李郢,还写过一首《茶山贡焙歌》,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可以想见,新茶就是在这一路疾驰的马蹄声中,被风驰电掣地送抵皇宫,在圣上的清明节盛宴中“惊艳亮相”。由此,不仅充分证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阳羡茶之好也可略见一斑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也就特别重视起来。渐渐地,茶树由野生转为人工栽种,进而扩展至民间,从宜兴兴起的饮茶之风,逐渐成为时尚,遍及整个江南。 贡茶制度确立的同时,也带来了当时茶文化的兴盛。不仅陆羽写就了《茶经》,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宜兴茶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杜牧、白居易、卢仝、皇甫冉、陆龟蒙、陆希声、张籍等,都与宜兴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让阳羡茶名重一时,誉满天下,而且让饮茶浸透了动人的人文气息,变成了一件大雅之事。 但自唐代以后,王朝的更迭和都城的变迁,终于动摇了宜兴茶的地位。宋代,阳羡茶在王室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加之阳羡茶因产地天气偏冷,并不能保证每年都在清明前如数贡到,而此时福建等地天气转暖,于是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茶业逐渐发展起来。也是在这时,我国的饮茶方法也出现了很大改善。据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由原来的煮茶改为冲茶,使饮茶变得更为方便,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冲茶和泡茶的习惯,这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喝茶的方式便捷了,饮茶也由宫廷大院渐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这样说,宋以后直至元、明、清几代,宜兴茶叶虽然仍为贡品,但随着全国茶叶品类的增多,贡茶不再由某一品种作为专项进贡,而是“凡佳皆贡”。苏州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等,逐渐成为皇室的新宠。阳羡茶也从那时起被冷落,大约在清乾隆年间,终于淡出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历史。后来又因时局动荡,兵连祸结,宜兴茶园损失惨重,阳羡茶自此辉煌不再。 然而,在整个清代的几百年间,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不能割舍对阳羡茶的爱恋。尤其在清末革故维新思想的鼓舞下,不少有识之士还试图从事“实业救国”的宏志。据载,光绪三十四年,宜兴名流李逢庆、徐翰淦等创办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时“招股设立资本五万元,契买民山八千余亩,山田一百余亩,湖沙滩房屋基地十八亩建造总厂,遣客民栽植松竹茶桑等树”。成为我国最早的民营茶业企业之一。当时尽管产量较低,但所产茶叶质量上乘。民国四年,茗岭、湖、张渚茶农戴长卿、洪顺元、戴骐所制的雨前“雀舌茶”,还曾获得过巴拿马赛会金质奖(据《宜兴县志》)。但宜兴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毕竟进入了相对萧条的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