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文化 >

寻觅中华茶文化

2021-06-03 15:10

茶产于中国,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最早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后来发展成为日常饮品。茶有着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如茶品、茶韵、茶礼、茶道、茶趣等等。一茶一具,茶一水,变换无穷,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茶之为茶最隆重的经历,自然是期待被品饮、正当被品饮的这个过程。 茶品 茶品,即二十四茶品、茶道。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道也为人道也。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静也。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风雅艺术。丁以寿:“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韵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是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韵,声音均匀、和谐动听之意,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 茶礼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相关经典名句:“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茶趣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茶趣即品茶的趣味。而品茶之趣在于过程,品茶之际,也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或奕棋,或讲书,或打围鼓,或吟诗作对,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正如胡德棒之联曰: “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上宾”。还有人把“茶”字拆开来,编成顺口溜说,头戴草帽人十八,演唱说笑一杯茶,八十老人草神仙,茶到肚里愁全化。“真有”酣饮在茶馆,笑语满人间的无穷乐趣;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还在16世纪的时候,万寿菊还被叫做瓣臭菊,因为它的花和叶都有一股臭青的异味,人们便随便这样称呼它。因为后来的一段趣闻,万寿菊才有了现在的芳名。 相传在500多年前有位西班牙的军官去到墨西哥,偶尔在郊外发现了万寿菊的野花,他觉得非常可爱,于是就把种子带回欧洲。当时许多人看见它开的全是金色的花朵,困而用来供奉在圣母玛利亚的像前。按英文起名为MaryisGold,即意为“金色的玛利亚”。 到16世纪中叶最早传到华南,当时人们不知其名。由于它的花和叶都有一股臭青的异味,只好随便称之为“瓣臭菊”。 嗣后,据说有个县大人60寿辰,管家为了增添气氛,遂在大门口摆上两列盆花,顿时黄绿交辉,耀眼异常,县官大喜。间道:“这是何花?”管家答曰:“是瓣臭菊”。谁料县官听错了,说“啊,是万寿菊,好呀,好呀!”管家连忙恭维道:“对,对,祝老爷万寿无疆!”从此,万寿菊之名便不胫而走。1688年清代陈扶摇所撰写的《花镜》一书中,正式写上了“万寿菊”的芳名。 植树绿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植树文化与民俗。博山地区植树文化与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核桃树结核桃,爷爷种上孙子吃。”把植树称为闷葫芦攒钱、绿色银行。 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功能,植树绿化都很讲究。如庭院一般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呱嗒手(白杨树)。门前栽榆树、柿子树比较好,谐音寓意榆树年年有余,柿子树即万事如意、事事如意。庭院多栽一些结果的果树,如苹果、海棠、石榴等果树,苹果谐音“平果”,有平安之果之意,作为百姓家庭平平安安就是福;海棠果树,不但果实累累,果实成熟后也很好看;石榴树结石榴,石榴有百籽,谐音“百子”,寓意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有竹人家,庭院种些竹子也很好,颇有一点南国风味,更重要的是代表主人崇尚谦虚、正直、有节,并且很有生机,节节高。竹又生竹,寓意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家庭昌盛。 庭院多养一些桂花,观盆景、闻花香,很高雅。桂花品种很多,如金、银桂,四季桂,日香桂,丹桂,贵子桂等,都很吉祥。八月桂花满院开,满院香。桂花香气通络七窍,有防流行疾病之作用,好处多多。此花贵重,所以,旧社会只有有钱的富人庭院养桂花。现在,早已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 有的人忌讳在庭院种香椿树、槐树。香椿树,香椿芽长出后要掰下来吃,所以,人们称它是无头树;槐树的“槐”字因由“木、鬼”组成,也不吉利。 庭院不种松、柏等比较肃穆的树种。庭院适当多种一些底层、中层树木,高层树木不宜过多。因为要考虑庭院通风光照问题,种树过多,特别是高大树木会影响庭院通风采光,以及白天与夜晚,阴与阳失衡问题。 我国有的地区和民族有结婚、添人丁栽种纪念树,人故去树葬等优良风俗和文明做法。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每年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1982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我们对不科学、不好的民俗要摒弃,对自己好的植树文化与民俗要继承和发扬,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好的植树文化与民俗要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 “花”与“卉”两个字自古以来各有其含义,放在一起大约是从唐代才开始的。贞观年间李延寿写的《南史》(记述宋齐梁陈的历史),有一篇《徐勉传》,其中有这样一句:“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用托性灵”。这要算古籍中早期出现花与卉合在一起的例句,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 在这以前,花字在古籍中是以华字出现的。南北朝以前的书中,如《五经》、《诸子书》、《楚辞》等,都是以华代花。习惯上花是指一种植物所开的花,如腊梅开的花即称腊梅花,茉莉开的花称茉莉花。有时也用它来代替着一种植物的名称,如梅花、茶花等已经习惯上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了。宋代欧阳修写的《花品序》一文中提到,洛阳因盛产牡丹闻名全国,当地即用花字来简称牡丹花。可见花字的含义相当广泛。 至于卉,是草的总名,古写的草字是“艸”,许多草在一起古人就创造出“芔”这个象形字,以后即简化成现在的卉。早在《诗经》的小雅中,就有“山有嘉卉”,“卉木萋萋”等诗句,实际都是指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