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茶文化 >

中国茶文化,从河南走向全国

2020-06-14 10:20

很多人认为河南人不懂茶,但却不知在"茶文化"的缔造过程中,河南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喜欢喝茶的人或许都知道陆羽的《茶经》,其后蜀人苏东坡追随着陆羽的脚步,用天下之泉水烹茶的故事也令人神往。然而,真正将陆羽《茶经》读懂,且被人称为"茶仙"的却是苏东坡的前辈——河南人卢仝。 中国茶文化,从河南走向全国 卢仝,出自范阳卢氏,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出生于河南济源,早年隐居在少室山,后迁居洛阳,在"甘露之变"的政治动乱中丧生。 作为一个诗人,卢仝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与李白等人相差甚远,但却因为一首传承千年的《七碗茶诗》收获了"茶仙"的名号,其诗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在这首诗中,茶的功效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口腹之欲,而是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此后,在汉文化圈内,茶也从一种物品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寓意,这与周边游牧民族借茶"去腥膻""去油腻"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茶文化,从河南走向全国 而唐宋年间,也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萌发时期。其中,北宋都城开封可谓是其中的茶文化荟萃之地,皇室、士大夫以"品茗"为高雅之事。 甚至,宋徽宗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大观茶论》,官员们经常会组织各种与茶有关的聚会,其中还衍生出"点茶"、"分茶"等各种玩法。 我们现在人喝茶比较简单,不论是散茶还是砖茶,捏一点放在杯子里,用开水冲泡后,喝掉茶汤,扔掉茶叶。 而唐宋时,"片茶""草茶"都要研磨成碎片,最终喝掉的是茶汤和茶叶的混合物。于是,就有了"点茶"、"分茶"之说。 所谓"点茶",就是取一个茶盏,配合一支仿佛小扫把似的茶筅,等开水倒进茶盏后不停地拿茶筅去搅动,令其产生更多的泡沫,类似有一层"云头"漂浮在茶汤上。 据说,北宋名臣曾巩的弟弟曾布,最初在翰林院当官时,因为在某次聚会上无法点出"泡沫",结果被好友嘲笑——"尔为翰林司,何不解点茶?"大概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翰林官,应该博采众长,怎么可能不懂点茶呢? 中国茶文化,从河南走向全国 "分茶"则更考验一个人的茶艺,需要一手下汤(往茶碗里注入热水),一手运匕(用尖头的茶匙迅疾而巧妙地搅拌茶汤),在茶汤上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比如飞禽、走兽…… 北宋开封的茶文化"雅俗共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有有茶肆、茶坊、茶楼、茶亭、茶室、茶店等,可见,喝茶、品茶之风甚为浓厚。 而随着宋室南迁,开封的茶文化也带到了杭州,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柴米油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