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11:08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对国人来说是一很生活化的玩意儿,属于生活必需品,有点儿类似于咖啡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但现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饮茶的群体在慢慢的中老年化,年轻群体在缺失,茶成了阶级和高雅的代名词。开始慢慢脱离了普通群众。和京剧一样,当年的万人空巷,到现在的曲高和寡!
还有不少人叹息,为什么日本人能将品茶这种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就是我们称的“茶道”。为什么中国没有茶道?这里面的因素太多,小编以后再来说。先来给大家推荐一下,茶里面的味道。
味道一:淡淡的惆怅与卓立的超然
喝茶成就了这么多名人!
苏轼 (1037—1101年)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编脑海中,已经浮现这副画面了。春风细细,柳枝斜斜,在超然台远眺,护城河水微微,城内春花烂漫,烟雨蒙蒙笼罩瓦房千家。寒食节已过,酒醒后却连连叹息思乡情切,干嘛要在老朋友面前想家呢?不如烹煮一壶刚采的新茶,作诗喝酒年华正好!
苏轼果然是一个妙人,忧愁与超然转化的如此自然。真真是林清玄眼中的,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七情六欲通通有,但却又能如此豁达。小编也是对这种境界佩服的不得了。
味道二:厚道做人,正直行事
喝茶成就了这么多名人!
郑板桥(1693-1765)
上联: 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 茶,上茶,上好茶
横批: 客分三等
着首对联,层层递进,刚与柔,客气与不客气,读起来也是茶味飘来。故事的版本很多,有苏轼去庙里,有纪晓岚去五台山庙里,但认知度最高的还是郑板桥在茶馆里。小编在这里也就是取郑板桥的版本啦。
有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老板见他其貌不扬,就漫不经心地说了句"坐".,对下面说“茶"。当郑板桥拿出银子来(一说是周围人说他气质不凡),老板就有点改口说,“请坐”。对小二喊:“上茶”。郑板桥只是笑笑入座。后来,有人过来打招呼:“克柔兄”(郑板桥的字)。老板虽没见过本人,但事迹也是听过的,赶紧鞠躬说“请上坐”。.同时提高嗓子对下面喊“上好茶”。郑板桥要走时,老板恭恭敬敬的请他留个墨宝,于是就有了这副字画了。
这种讽刺小市民商家的趋炎附势,比较有名的还有鲁迅去理发店剃头,都是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寓意却回味无穷,和品茶一样,余味不绝。
味道三:喝茶能成仙,为此人也
喝茶成就了这么多名人!
陆羽(733-804年)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léi),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不羡慕黄金做的器皿, 不羡慕白玉做的酒杯 ,不羡慕入朝为官, 不羡慕爱富贵名利, 只羡慕故乡的西江水, 流向竟陵城边。 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而陆羽恬淡的志趣和高风亮节的精神,不羡慕荣华富贵,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竟陵的西江水,也在诗中表现的尤其明显。